當事人法則與相關人法則
來源:安慶招聘網
時間:2025-01-11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在“精確管理的實現手段”課程中,有企業文化建設部分(參考《如何建設企業文化》),在說明企業文化建設的最基本的手段——“制度”的時候,我引用了一個猴子和香蕉的實驗,其中前兩個階段摘錄如下:
猴子和香蕉1:
實驗的情況是這樣的,實驗人員把3個猴子放進了一個大籠子里,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們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猴大、猴二和猴三。在籠子上方有一掛香蕉,實驗人員在香蕉上設計了電網,只要猴子一碰香蕉,就會招到電擊。情況就是這樣。
那么,現在我們就來看這三個猴子的表現。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猴大,二話沒說就跳起來了,剛一接觸到香蕉就大叫起來,跌下來望著香蕉團團轉,接著就蹲在角落里看看香蕉,看看其它猴子。原來,這香蕉只能看,不能碰,一碰手就疼。
另外兩個猴子不明所以,猴大這是怎么了?不明白。不到1分鐘,猴二也跳起來了,于是,又有了猴大同樣的故事,也蹲下來了。這時,猴大嘰嘰大笑,猴三不明所以。于是猴大、猴二都看著猴三,又再看看香蕉。
猴三想了想,比較奇怪,香蕉有什么問題嗎?可是,沒過1分鐘,猴三還是跳起來了,于是又有了同樣的故事,而此時,猴大、猴二同時大笑。
但故事并沒有就這么結束,又過了5分鐘,猴大終于還是按捺不住了,于是又有了同樣的故事,只是大笑的變成了猴二和猴三。
就這樣,同樣的故事不斷的進行著,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猴子跳起來的時間間隔慢慢變長,下表是部分實驗記錄:
猴子和香蕉1實驗記錄表
實驗時間
平均躍起周期
接著,實驗人員改變了裝置,又做了第二個實驗,如下:
猴子和香蕉2:
實驗人員把電網改成噴水器,只要猴子一碰香蕉,所有猴子就會同時招到水擊。并且重新換了三個猴子,裝進籠子里。為了講述方便,我們叫他們猴四、猴五和猴六。然后繼續觀察。
不到1分鐘,猴四跳了起來,剛摸到香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籠子里嘩嘩嘩下起了大雨,一時間三個猴子都莫名其妙的被淋成了落湯雞。還沒等猴大反應過來,猴五和猴六就沖上來,暴打。猴四好容易緩過勁來,就想,這香蕉不能碰,一碰就會挨打。
3分鐘后,猴五還是跳起來了,于是同樣的故事重演了,猴四和猴六暴打猴五。這時你會發現,其中猴四使的勁最大,打得也最狠。
于是,故事就這樣不斷的重演,不過隨著實驗的進行,猴子躍起的時間間隔迅速增大,并趨于平穩。實驗部分數據如下表:
猴子和香蕉2實驗記錄表
實驗時間
平均躍起周期
(猴子跳起時間間隔)
好了,實驗先看到這,現在,我們對實驗的兩個階段進行對比,分析一下。階段1和階段2的不同之處僅僅在于處罰裝置不同,階段1只處罰“當事人”,而階段2只要有一個成員違章,就對全體進行處罰。
階段1的結果是,花了3小時,將猴子的平均躍起周期增大到了15分鐘,并基本處于平穩狀態;
階段2的結果是,只花了約1小時,就將猴子的平均躍起周期增大到了1小時,并基本處于平穩狀態。
顯然,階段2不管從效率還是效果上講,都明顯強于階段1。
為什么?
通過這個實驗,大家想到了什么?
我們回到企業文化的話題上來。實驗中的電擊和水擊裝置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企業制度。我們再舉個實際的例子,比如,我們開會不能遲到這件事情,我們來看看不同的制度產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針對開會不能遲到,有兩種制度,一種類似與電擊,采用“當事人”法則,就是遲到就罰款,不同的公司罰的額度不一樣;另一種是罰站,采用“相關人”法則,只要有一個人遲到,所有的人員都集體罰站,你遲到幾分鐘,大家就即刻把會停下來,集體陪你罰站幾分鐘,站完了,什么也不說,繼續開會。
大家想想,哪種制度效果好。
對,顯然是后者。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很簡單,回到前面的話題,企業文化是什么?一定是意識。那么,只有你的制度觸及到了意識,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人都是要面子的,大家一起罰站,別說10分鐘,就是10秒種,那也會成為莫大的恥辱,有過一次讓人陪站的經歷,誰都不會再出現第二次,陪人站的經歷雖然沒有讓人陪的滋味強烈,但同樣也有不一般的感應。
這里,我們會發現,在制訂制度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法則。其中,第一階段的制度采用的是“當事人”法則,而第二階段采用的是“相關人”法則,在這個實驗中,顯然,“相關人”法則比“當事人”法則更有效。那么,企業管理中是否“相關人”法則都會比“當事人”法則更有效呢?
這次在太原講課,課間休息的時候,一位民營企業老總和我交流,談到了目前他比較傷腦筋的一件事情。他告訴我,目前企業已經做得資產上億了,運營狀況也還可以,只是覺得企業制度,尤其是崗位職責很難定。如果把職責、工作任務分得不清楚,感覺員工責任心不是很強,工作不夠主動,可是,定得非常清楚,把任務直接分到個人頭上后,不僅沒看到該有的效果,反而怨聲載道,該怎么辦才好?
如果員工職責不明確,沒有任務壓力,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反過來,如果員工任務過分明確,往往會變得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很容易失去“團隊”,整體效益還是上不去。最后,我給他一個建議:任務到部門,激勵到個人。進一步探討和交流之后,他表示了感謝,答應嘗試一下。
這里,其實就是“相關人”法則和“當事人”法則如何起效果,如何運用的問題。
在企業管理的實際中,有兩種制度方向,一種是向下的,比如壓任務,比如懲罰之類的,另一個方向向上,比如激勵,獎勵等等。一般情況下,方向向下的制度,采用“相關人”法則更為有效,前文中的實驗和例子都屬于這類;而方向向上的制度,采用“當事人”法則更為有效,比如激勵,獎金等,一定要到個人,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相關人”法則的優勢在于,強調了團體的作用,針對個體,我們可以用團體的力量去刺激個體,但這個時候,往往是“向下”的時候有用,如果是激勵,效果卻并不突出,反而有損應有的作用。
“當事人”法則的優勢在于,強調了個體的責任,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很容易造成“自掃門前雪”的狀況。
回到剛才太原那位老總的話題上來,“任務到部門,激勵到個人”,具體點是講,崗位職責的制定采用“當事人”法則,責任清晰明了,獎勵也明確,同時任務的下發采用“相關人”法則,并不把任務具體的分解到每個人的頭上,而是放到部門的頭上。
但這里要分清一點,“任務到部門”并不是到部門經理一個人頭上,而是讓大家共同承擔,什么意思?
作為個體,不管任務有多輕,要讓個人承擔一個未知的責任都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自然就會有情緒和反抗,而放到團隊頭上,大家一起擔當就避免了這種個人心理的影響,任務更容易下發,也更容易與現實貼近。
另外,大家共同承擔一定要有針對性的“懲罰”制度出來,這個向下的制度要采用“相關人”法則,不管這個任務的主要負責人是誰,作為一個團體,只要這個任務沒有完成,整個團體每個成員都要分擔責任,而且彼此承擔責任的差別基本相當,主要負責人可以相對嚴厲一些,但差距不宜過大。這里會有“吃大鍋飯”和“濫竽充數”的危險,所以,最好讓整個團隊時時刻刻處在風險中,讓團隊每個人產生“危機”感,從而形成凝聚力。
同時,激勵制度要采用“當事人”法則。當任務失敗時,團隊的每個人都要承擔大致相當的責任,但任務成功時,激勵一定要落實到個體身上,而且彼此的差異要適當拉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產生激勵的作用,增強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管理最主要的就是理順員工的心理,所以,我們在制定制度的時候更多的要考慮“人”,考慮“心理”的因素,“我只是就事論事”這句話千萬不要成為管理者的口頭禪,非常危險。這里就“相關人”法則和“當事人”法則簡單加以探討,請參考。(耿啟亮)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