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容易忽視的兩項能力?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4-07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個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再聰敏的人也會有疏漏,所以不能偏聽偏信。俗言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意味著集中群眾智慧,為我所用,才能成就事業。
漢高祖劉邦出身卑微,從小小的亭長起步,識字也不多。他采納張良的建議,首先奪取關中,進入秦都咸陽。此時,劉邦開始迷戀上了宏偉的宮殿與無盡的財寶,大將樊噲問他:“大王是想得天下,還是想成為富翁?別忘了,秦朝就是剛剛在這里滅亡的。”樊噲的話警醒了劉邦,他決定還兵灞上,與民約法三章,消除苛政,讓民安居樂業。當項羽毀約,只封他為漢中王而非關中王的時候,劉邦大怒,想與項羽決一死戰。但蕭何等人勸道:“決戰的時機還不成熟,先忍下委屈,接受分封,到漢中去爭取民眾,招賢納士,積聚財力,等時機成熟了再反攻不遲。”劉邦對部將們的規勸,總能從善如流,最后成就了霸業……
建立漢朝后,劉邦曾驕傲地總結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游刃沙場,我不如韓信。他們三個都是人杰,我能用之,所以我才獲取了天下。”可見,劉邦傾聽與綜合的能力非同一般。
傾聽和綜合看似不同,但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缺一不可。作為領導者,如果不會傾聽,即便擁有再好的綜合能力,都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反之,如果沒有綜合能力,傾聽能力再好,也同樣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所謂傾聽,就是誠懇、用心地聽。
●首先,傾聽是一種態度、一種涵養和一種智慧。也就是說,傾聽要做到真心實意,展現誠懇的態度;傾聽還要做到設身處地,展現深厚的涵養;傾聽更要做到見微知著,展現卓越的智慧。
●其次,傾聽是一門技術或能力,講究方法和技巧。傾聽是良好溝通的條件,好的傾聽至少要做到三點:不敷衍了事、不做辯解或反駁、不打斷對方講話。
●第三,傾聽還是一門藝術。俗話說得好,聽話要聽音,就是力爭聽到話語背后的心聲,倘若通過傾聽、提問、再傾聽的循環,能夠導出雙方想要的結論,那就更加妙不可言。做到這一點的傾聽,堪稱是出神入化的藝術了。
綜合是將已有的關于研究對象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因素、信息聯結起來,形成對研究對象整體認知的過程。換句話說,綜合能力就是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去偽存真,歸納總結,最終找出規律或者答案的技能和本領。
綜上所述,傾聽與綜合說到底就是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所以,學會傾聽與綜合,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也是管理者需要始終堅持的重要準則之一。
但在現實中,很多管理者往往背離了這個準則,習慣獨斷專行,形成了“一言堂”。因此,我們建議企業管理者,要堅決摒棄獨裁專斷,多溝通交流,逐步培養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的機制和文化。
首先,要建立集思廣益機制。每年年底,可以召開由中高層管理者參與的“年度戰略研討會”,就新一年度的重點目標和戰略進行討論,目的是促進管理者參與,以便更好地統一團隊意志,促進團隊協同。也可以開展聚焦于重點經營方向的研討會,如產品戰略研討會、市場戰略研討會、降本戰略研討會或精益戰略研討會等。這些研討會的目的是集思廣益,但集思廣益并不能代替最終的領導決斷。每年年初,可以統一規劃“員工績效面談”,或者選擇部分員工,由企業高層對他們進行績效面談,通過面對面的單獨交流,了解團隊思想動態,并借機對員工的職業發展進行指導。同時也可以規劃每月一次的“董事長或總裁午餐會”,為員工代表接觸企業高層創造條件。除此之外,還可以策劃并實施其他形式的集思廣益活動,如課題改善中的頭腦風暴等等。
其次,要制定集思廣益運營標準。為了運營好這些機制,首先要把運營責任授權給某個部門,規模小的企業也可以授權給個人,如董事長助理或總裁助理。然后,由責任部門或責任人對每一項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內容和經費預算等進行規劃,并形成管理標準。比如,“董事長或總裁午餐會運營標準”應包括:參與者、地點、座位安排、主要話題、主持、服務事項、記錄情況以及問題解決辦法等內容。當然,根據運營狀況,還可以對運營標準進行持續改進。
第三,要培養集思廣益的文化。由責任部門或責任人根據管理標準要求,持續組織和運營這些活動,讓這些活動成為企業經營中的“規定動作”。為了順利推進這些活動,并取得期望效果,要做好三方面的準備:一是要建立一個管理看板或電子活動看板,記錄活動過程和成果;二是要注意營造寬松的環境條件,設法讓參與者暢所欲言;三是領導要以傾聽者的角色出現,不定調子,少發評論,更不要當場做出具體承諾。如此一來,經過長期的沉淀和積累,最終必然形成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的企業文化。
除上述活動之外,企業管理者還要以博大的胸懷,主動與員工溝通和交流,及時傾聽大家的心聲,不斷優化和改進公司的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