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引發“職場危機”,職場人該如何“自救”?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4-12-26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這個春節假期,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難忘。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威力”持續發酵,各地都調整了春節假期的時間。
疫情當前,企業延長假期停工停產,也使得很多職場人陷入了不安與焦慮。經濟形勢嚴峻,如果企業生存艱難,那么職場人自然也會缺乏安全感。
我們遇到可控或者不可控的危機,不確定性增加時,該如何學會自處,降低危機影響?希望我的建議能提供幫助。
勇于正視危難,同時也要做好相應準備
面對危難,我會選擇做一個保守的樂觀主義者。
樂觀主義,說簡單些就是“認為明天會更好”、“勝利最終會屬于我”。抱持這種態度并非不看現實的盲目樂觀,而是讓我們有信心應對面前的困難與挫折,由此對環境中存在的積極信號也更加敏感。
但抱持樂觀的前提是,我們要懂得區分盲目樂觀和保守的樂觀的不同。
盲目樂觀主義者相信無論怎樣我們都會贏得獎杯,實際情況則往往不如所愿。他們還會在重大失敗之后加大投入力度,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很多時候即便取勝也是慘勝。
保守的樂觀主義者則會認識到有不受我們控制的時代與環境因素,根據收益適當投入,明白適時停手也是一種選擇,保留資源是為了下次更好的表現。他們會在問題面前尋求“次優解”,而非“最優解”,從而達到投入產出比的平衡。
特別是身處職場中,成為保守的樂觀主義者有諸多好處。比如面臨突如其來的裁員或者失業,他們會迅速調整好心態再次出發,而非揪住快倒閉的企業死磕。
經濟形勢嚴峻時,我們會面臨比之前更多的難題,選擇適合自己的心態是繼續走下去的第一步。
解決問題的本質:認清“我們到底能創造多少價值?”
身處變幻不定的當下,無論是6歲還是60歲都會遇到各種困惑,卻又難以迅速找到答案。而職場人困惑與焦慮的根源主要在于,“擔心不能再創造價值而失去生存的能力”。
所以,作為職場人,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改變固有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保持“創造價值”的能力。在做到這一點之前,首先要認清以下三個問題:
a. 個人創造價值的途徑
答案很簡單,打工或者創業。
打工就是借助公司平臺,通過間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從老板手里拿錢。
創業則要復雜一些,無論是在街邊擺攤,還是開個小店或者成立一家公司,都叫老板,哪怕只有你一個人,你也是老板,承擔的責任與打工明顯不同。從此之后要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然后換取收益 ,創造的價值多就多拿,創造的價值少就少拿。
有朋友可能會問,“那些創造價值但是沒拿到,或者拿了很多而沒有創造價值的老板怎么算呢?”我想,兩者暫時偏離的現象始終存在,長遠看來還是趨同的。
誰承擔更大風險,誰就應該獲取更大收益。
b. 如何衡量價值和收益?
如果你是打工者,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如果公司找到一個跟你水平相當但工資少要30%的員工,能不能替代你勝任現在的職位?”如果答案是“能”,那你就應該自覺地響起警鐘了。
作為老板,也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公司堅持不下去了,明天準備關門,是否會有客戶找到你,愿意支持你一把?”答案關系到你的“生死存亡”。
講個多年前聽過的故事,當時有人問某國際知名企業的總裁,“你公司會倒閉嗎?”總裁的回答是,“相信客戶會幫我們渡過難關。”
當時這家企業還做系統集成和大型機,很多政府、公司用的都是他們的產品,如果公司倒閉了誰負責保修,之后升級怎么辦?所以,真的遇到財務困難,發公司債就行了,客戶會買,從而幫它渡劫。這就是對創造價值的詮釋。
c. 如何持續創造價值?
有句俗話“東方不亮,西方亮”,很多職場人都覺得自己只是個打工的,這家不成我換家公司便是。我不批判這種觀念,只想強調一點,那就是一定要擦亮眼睛看好未來方向。
之前聽過一個笑話,某人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學修BP機,但等他學成后社會上已經沒有人用BP機了,這也成了現代版屠龍之術。
其實如何“持續創造價值”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我可以準確說出什么時候算是沒有價值,對員工而言企業準備用更便宜的新人代替你的時候,對老板而言則是客戶已接受其他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的時候。
要知道,失敗過后再想翻身是很難的,而且悲哀的是,努力未必有好結果。很多時候讓人遺憾終生的不是失敗,而是本來可以做好,卻選擇得過且過的人生,最終的結果多半不能如愿。
人的一生會面臨各種“選擇”,每次的選擇便是一次機會。或許,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從精進而墮落,從而失去優勢 ?
面對危機,職場人該如何更好自處?
身處在復雜多變的時代,我們要學會“自知”,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適應新環境、新事物的挑戰。
a. 做事之前不要考慮頭銜,先考慮下價值。
巴菲特講價值投資有個力量,我們沒錢投資但也要多想想自己能創造多少價值。
相同崗位能生存下來的人,要么是工資更低,要么是做的更好,兩者選一個,創業開公司提供產品和服務也是相同的道理。
以后大公司的頭銜也許能給我們加分,可那只代表著過去,能不能繼續創造經濟價值是關鍵。
b. 人比事更為重要,不要放棄關鍵點的控制權。
2016年,我在中關村做創業輔導時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創意很好的項目最終卻黃了。原因很多,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的問題。
記得當時有個知識付費創業團隊,路演之后投資人很看好,準備投200萬。可是拿到意向書的當天,團隊卻散伙了,原因是分“贓”不均,而這個“贓”當時還只是個意向,并沒有到賬一分錢。
與對的人在一起,我們可以更穩定地創造價值,也能賺更多錢。三觀不合而且不愿意做改變的人還是不要在一起,無論是工作、創業還是婚姻。
c. 學習與改變永遠不會太遲
此次的疫情不僅危及到每個人的生命,也危及到每家企業的生存。周圍很多朋友都因此焦躁不安,擔心收入變少,擔心年終獎受影響,即使能在家辦公,心理也慌得很,總覺得失業就在眼前。
面對當下的危機,以及以后可能遇到的艱難,心中滿是焦慮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正確面對才是你我能在職場屹立不倒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應該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學會給自己安排和準備“后路”,可以從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新的工作崗位以及工作模式,只要你肯改變,沒什么做不了的。
取得任何成就都會經歷挫折,誰說這就不是個新機會呢?
當然這么做并不能保證我們在未來不失敗,卻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焦慮。此外,“思考最終還是為了行動”,所以,動起來,別等!
最后,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盡快過上正常的生活。
直面困境,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