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凱因公司大環(huán)境不好,毅然決定辭了工作,從北京轉去杭州,半年后工作竟然頗有起色,惹人羨慕。
最近跟朋友聊天,每次都避不開公司福利削減、裁員、被離職等問題,換工作已經不足為奇。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換個城市工作逐漸成為年輕職場人的新選擇。
根據數據顯示,近7成的白領都因為各種因素在考慮換城市,占主流的原因是厭倦漂泊的生活以及尋找更有發(fā)展?jié)摿Φ某鞘蝎@得發(fā)展空間,還有14.85%的白領出于孝心考慮換城市,想回到父母身邊,只有33.12%的白領表示愿意在當前城市堅守。
越來越多人選擇逃離一線城市的原因,莫過于所追求的理想精神世界被現實擊敗,潰不成軍。
Wendy是一個時尚雜志的小助理,每月房租占薪資一半,再去掉日常開支后成為“月光族”。
出于年輕人的自尊也沒找家里援助,熱愛繪畫的她,便網貸兩三萬報了時尚插畫培訓班,又借錢買設備,去一些藝術展覽觀摩學習,沒多久便被還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熬不到一年便回家鄉(xiāng)了。
他們憧憬大城市行業(yè)的多元化、眼界的國際化以及生活玩法的多樣化的,但人才輩出,競爭激烈也是不可避免的。孤立無援依舊堅持工作,所有負面情緒都熬過去了,卻遭遇降薪裁員,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如何判斷二三線城市的工作機會,是否值得去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城市政策是否有益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落戶艱難,大部分職場人買房受限、孩子上學也難免受到影響,工作多年依然毫無歸屬感可言。
而當下很多二三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提供了很多補貼,對于住房和創(chuàng)業(yè)都十分的寬容,落戶政策也很友好。
比如成都政府新建的新城配套住房,高技能人才只需要按市場價的一半便能租賃;在西安畢業(yè)5年或35歲以下的高校畢業(yè)生,創(chuàng)業(yè)即可申請額度高達50萬的貸款,還給予50%的貼現利息…
小張因北京霧霾患上嚴重的咽喉炎,不得不辭去北京的工作來到了杭州。在杭州,他發(fā)現因為阿里巴巴對周邊產業(yè)的帶動,職位需求量在這些年變得很大。他說:“這個城市也一直在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我感受到了充滿希望的生命力。”
傳統(tǒng)認知上以為離開了一線城市就是“失敗”,其實不然。只要所在行業(yè)在當地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好的城市政策和福利又如虎添翼,這何嘗不是一種尋找新機會的好方式?
2、所在行業(yè)是否尚未市場飽和
前同事在深圳從事美工設計的工作,繪圖水準在圈內小有名氣,但仍是個沒有主導力的“乙方”。回到三線城市家鄉(xiāng)后,他與同學成立了工作室,給原先長期合作的公司供圖,還另外接了不少大小的訂單,事業(yè)逐漸有了起色。
在小城市,一傳十十傳百,范圍窄傳播速度快,口碑與品牌建立也相對更容易。只要有足夠扎實的技術,便很容易能在二三線城市立足。
如果能從大城市的高壓中解放,在市場尚未飽和的小城市發(fā)展且前景明朗,不失為有遠見的選擇。
3、自我追求是否清晰
離開一線城市,在傳統(tǒng)認知上是一種認或逃避,但這也取決于你看問題的角度。投身頂尖行業(yè),出入高檔場所,光鮮亮麗掙大錢,是成功;在一個進退自如的城市,擁有一份收入還算不錯的工作,難道就不成功嗎?
亮亮從一線城市回到湖北某城市后,跟發(fā)小朋友們見面玩耍的時間逐漸增多了。以前在大城市沒日沒夜的加班,回到家鄉(xiāng)后,即使在工作日也能與好友相聚,朋友彼此關心照料,又有家人親戚在旁,這才讓亮亮有了歸屬感。
選擇一個城市時,除了工作機會,城市的生活氛圍與工作節(jié)奏等都會綜合影響你的生活狀態(tài)。
離開不是逃離,而是一種對新生活的選擇。對自己的追求有足夠清晰的認知,在選擇上更加主動和多元化,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只要這座城市能夠給予我們安全感與幸福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離開便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