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老友,年紀輕輕便在當地一家外貿企業擔任市場經理,參與過不少大項目,職場經驗豐富,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前段時間,他的上司被派去海外開拓新市場,高層職位出現空缺。論資排位,他本以為自己勝券在握,結果公司竟然空降了一位年紀更輕的海歸高管,來擔任這一職位。
這波突如其來人員調動,打了他個措不及防,著實讓他難受不已。
市場經理的職位看似風光,卻與高層有著一墻之隔,三番兩次止步于晉升的前一步,愈加覺得升職變得遙遙無期、難以突破。
根據智聯招聘《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數據顯示,上半年期間,85.1%的白領表示未獲得晉升。
對職場人來說,久居一個職位始終得不到晉升,的確是一件非常令人惶恐的事情。雖然不至于餓死,但眼看手下年輕員工們一個個斗志昂揚,來勢洶洶,總會不由自主產生出一種隨時被替代的危機感。
這種恐慌,并不是個例。
在職場當中被稱作“中層危機”:指職場發展到包括總監、部門經理等中間管理職層后,職位穩定卻有無法突破的瓶頸,長時間升不上去,陷入職場瓶頸期的尷尬局面。
大量中層無望跨到高層,階級固化的狀態下慢慢被消磨掉工作的動力。另一方面,在飛速發展的新業務、新局面前,總會不時萌生“廉頗老矣”的悲壯感,陷入“想晉升但上不去,想跳槽但沒實力”的窘境。
為什么會有“萬年科員”和“中層危機”?
在許多人看來,職位晉升或許是能力增長與時間是呈正相關的直線關系。但實際上,職位和能力并非隨著時間勻速累計,而是更接近S型的向上曲線。
在職位或能力陡升之前,往往會經歷很長一段平原期,也就是“萬年科員”期和“萬年中層”期。
職場進階S型折線
一般科員到中層可能需要2-4年時間,而中層到高層可能需要5-10年,如果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甚至會被拉伸更長。
首先是,自身業務僅止于熟練而非精通。
當一個員工新接觸一個崗位時,往往能夠在短期時間內汲取大量的知識,實現快速成長。這個過程,也可以理解成由不了解到逐漸熟悉,由熟悉再到熟練的過程。
但是,由熟悉到熟練易,難的是最后由熟練到精通的轉變。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曾說:“對工作光是熟練,等于只會一招半式,處理常規事務還好,要是稍遇變化就會不知所措。只有達到精通,才能足夠應付工作當中的各種變數。”
比如說,普通的市場專員大都懂得通過策劃活動可以促進銷售;一般的市場經理可能還有著固定的廣告資源與推廣渠道來進行活動推廣;但是,一位深諳市場規則的經理,往往還會懂得如何針對特定客戶,精準規劃促銷內容,通過投入不同比例的資源,集中激發目標客戶的購物意愿。
而這個時候,便能夠真正反映出一名市場經理的功力與火候。
從熟練到精通這一過程,往往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積淀與職場歷練,并要求對工作內容本源及意義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將業務內化成自身經驗與能力,才能使自己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實現能力及層級的陡升。
此外,職級越高,職場S型折線的水平階段也就持續得越長。對工作內容的掌控也從個別、單一的了解,到要求對全局有著全面的把握與貫通。
所以,出現“中層危機”或是“萬年科員”這一現象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由于:
更多的人,在一個職場停留久了或是上升一個層級后,逐漸變得失去斗志,安于現狀,停止學習。
畢竟,經驗和能力的積累需要時間,而時間的流動又無法加快。因此許多人遂將經驗丟給時間來解決,寄希望于隨著時間流動,經驗自然會跟著增加,躺在職位舒適區,認為來日方長,悠哉度日,拒絕成長,甚至是推脫責任,想法設法偷懶摸魚,對于上級指派的任務隨便應付了事。
最后只能看著身邊的同期一個個趕超,有心追趕卻望塵莫及。
如何縮短“平原期”,打破職層瓶頸?
1、保持學習,將職層知識內化為常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冰山模型”,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正如同熟練與精通之間的關系,熟練工作流程的人有很多,而對其有著充分理解并能夠實現活用,掌握到“冰山下的理論”的人卻少之又少。
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實現的,是將職層知識實現內化,成為自己常識與能力的一部分。就像受過武術訓練的人,往往有著一套有效的出招方法,和不懂武術的人對打還能輕松取勝,可一旦遇到不按常理出招的對手,便容易失了陣法。
真正的武林高手,則會將所有的招式深度理解并內化。就像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在學太極劍法時,先是強記所有招式,反復演練后,從七分到記得三分,直到全忘光了,將招式內化于無形。如此一來,便能活用武功,來應對手千奇百怪的變化,抵御強敵。
職場也是同樣。諸如處理日常的數據統計等能力,就像冰山以上的部分,普通人一學便會,但是通過大量的職場經驗積累及歷練,最終掌握的透過數據看清市場發展動態,及時調整戰略部署等內化于無形的“冰山之下”的能力,才是能夠形成職場競爭優勢的關鍵。
2、鍛煉全局思考能力,跳脫單面思維
職場中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時候你與上司或其他部門對一件事情經常持有截然不同觀念與想法。可若一旦將雙方角色對調,同一件事情的立場可能便南轅北轍。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立場角度不同,往往觀念也不同。
身居低位時,由于視野有限,對待一件事情往往容易陷入“單點思維”的模式。職場中人們往往容易因為太過重視個人得失,導致缺乏整體考量。
而層級越往上,越需要開放性心胸和全局性思考,從瑣碎日常中跳脫出來,以更廣闊的目光去看待事情。
正如獵豹移動CEO傅盛所說的:打工得有創業的心態,不然浪費的是自己。
3、增強行業外知識的掌控
身邊有位在軟裝公司從事銷售的朋友,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發現自己就算每天大部分時間用在電話推銷上,業績也仍然慘淡得可憐。
于是他劍走偏鋒,開始嘗試起研究自媒體,通過拍攝小視頻及科普裝修小常識,借助互聯網發力。搖身一變,竟還成了個小網紅,吸引大量粉絲前來主動詢問裝修業務。他個人創造的銷售更是一度占到店內營業額的10%以上,很快就被提拔為最年輕的業務經理。
許多時候,職業發展的規劃應該是多維度的綜合,在掌握核心工作問題之后,需要規劃更多輔助來發力。只有時刻保持對行業內外的敏銳度,才會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戰略高度。
《將才》一書中,舉過一個非常精妙的比喻:心小于職為兵,心等于職為士,心大于職為將。
歸根結底,每一個人的職場高度,并非受制于層級,而是受制于觀念。身居低位不可怕,可怕的是思考也被固化在低位。與其每日死盯著上層職位,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不如努力發展自身實力,拓寬格局。
要知道,機會其實隨時都有,但只有在你準備就緒時,才能夠接住隨之而來的機遇。
而真正擁有比別人高一等的實力的人,也從來都不會擔心“中層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