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衣服馬是鞍,這話一點不假,盡管現代社會人都不靠衣服了,靠整容靠化妝品了,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怎么穿衣服還是很重要。
像我們這種在500強工作的,你覺得每天西裝革履就行了唄。錯,大夏天的三十八九度高溫你想熱死我啊。
前陣子上海氣溫38℃,我們辦公室來了一群又高又大的老外,端坐在會議室等我去做公司介紹。我穿了短袖襯衫去,一進門就覺得特別壓抑,老外們男的個個穿深色西裝打著領帶,女的是各色的商務套裝。我本來型號上就比人小一號,加上穿得單薄,會議室又開著過強的冷氣,簡直就像是南極被一群高大企鵝圍在當中的一只凍得瑟瑟發抖的熱帶火雞。
所以,現在參加什么活動,都要按國際慣例問“dress code”是什么,直譯是穿衣代碼,一般就是說“著裝要求”。
總的來說,西方人對穿衣代碼比較講究,連玩都講究。那次在紐約,我們一位自稱對當地很熟的同學晚上帶著一幫人去一個據說是很IN的酒吧,浩浩蕩蕩地過去,在門口被人攔下,指著告示給我們看,上面說Dress Code:Kinky.在這種時候你就比較煩那些英文不太好的人,還很嗲地大聲問“什么叫kinky啊”?這時候我們領隊顯示出了素質,果斷地把大家拉到一邊:“咱們走吧,今晚是同性戀Party.”
想當年70年代美國的Studio 54俱樂部,每天晚上老板親自在美國選人,你必須長得足夠特別,穿得足夠特別,才能進門,許多好萊塢明星都被拒之門外。據說有一天兩個女孩扮酷,各騎了一匹馬去,老板說:“不錯,馬進去,你們倆下來,外邊呆著。”
電影和童話里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女主人公很窮,得到一個機會參加國王的舞會,卻受制于沒有合適的衣服和鞋子,極為不爽。好在有仙人通過魔法得到服裝,女主人公最后嫁給了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知道dress code與知道卻沒有dress,同樣的不爽。
總的來說,在西方國家,英國較美國在著裝上要求更繁瑣。我1994年在英國工作時,報上登了一條消息,說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女性員工可以穿褲子了——她們以前上班是一定要穿裙子的。這對我們這種收入不高但又要出席各種活動的人來說極為痛苦,男士禮服要去商店租,女士參加party要有各式的帽子,買了以后,這些東西回國后一點用處都沒有。
在國內,我特別喜歡對dress code進行的各種創造性解釋。今年7月,我們在南京搞一個慶典活動,在廠房里做,沒有空調。“7月”,“南京”,“無空調”,這幾個詞擺在一起就那么有震撼力。我們請柬上dress code一欄寫著要求正裝。結果,中國的領導紛紛穿短袖襯衫打領帶,或者短袖襯衫外面套上很薄的西裝,只有那些可愛的老外穿長袖西裝,還很高雅地露出白色的襯衫袖口。溫度快奔40,領導講話又一般比較長,我們看到大汗淋漓直喘粗氣的老外,真是又心疼又同情。
有一天傍晚我正在逛商場,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在哪兒呢?”
“外面呢。”
“吃了嗎?”
“還沒有。”
“那就趕快過來,我這里有一個富豪的慈善晚宴,我請的富豪臨時來不了了,你把座位頂上去。”
我馬上問:“Dress code是什么,我剛下班,襯衫是長袖的,沒西裝沒領帶,行嗎?”
“什么code不code,你過來就行了。”
我講這件事完全是為了表明我的素質,對于裝富豪替人捧場之類的根本不在話下,但是極其重視dress code.因為錯了就會穿幫,就像大灰狼披上羊皮參加羊的party,不慎露出了尾巴,被羊們指著后背說,“什么素質,還想在我們這個圈子混!”
去了以后就放心了,原來富豪都是低調的,特別是這種給婦女兒童捐款的活動,大家都不想太張揚,所以穿什么的都有,最后捐錢最多的幾位都是穿著特別不起眼的。
我總的感覺是,在我們同胞中,男士對dress code普遍不大講究,女士則過分講究。比如說,在任何旅游景點,包括山上,都可以看到典雅的或試圖典雅的穿著高跟鞋的女士在四處游蕩。
男人簡單一些,如果你不想早晨費精力去想dress code,你就穿上白色或灰色短袖襯衫,深色褲子,足以應付你一天的活動:白天去裝修市場、建筑工地,到客戶那里收賬,談新的合同,晚上約女朋友看電影,或者去四川北路聽東北二人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