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小城市,如何選擇?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02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白莉是我一個朋友的老鄉,三年前在朋友家見過她一面。對她印象深刻,20出頭,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活力與自信。那時的她,在湖南的一個縣城初中教英語,聽朋友說,在學校里是個風云人物。
三年后,在辦公室里我再次見到了白莉。這次她是經朋友介紹,來做咨詢的。第一眼看見她的時候,愣了一下,與印象中的白莉相差太遠了,容貌沒變,可是沒有了當年的神采飛揚。
白莉說,從小到大自己一直都很出色。當年因為家里經濟狀況才考中專,中考成績是縣里前五名。后來又在本省的師范學院獲得了英語大專的文憑,畢業后在中學教英語。雖然在當地一切都好,可她始終不甘心一輩子待在小縣城。于是,兩年前,不顧中學的強烈挽留,毅然來到上海。
然而,上海沒有給她足夠的機會,卻給了她一系列的挫折與打擊。首先工作就找了兩個多月,最后在一家規模不大的民營公司做秘書。這與她的期望是有差距的。本來她以為憑借自己的外語專長,進一家外企當秘書不成問題。可是在上海英語好、學歷高的人很多,而且她是外地戶口。
現在她的工資2000多,除去房租及日常開支,到手的還不如她在縣城當老師的收入;遠離父母,自己要獨立面對一切事情;感覺自己一直在飄,始終沒有踏實的感覺;這兩年的經歷嚴重打擊了她的自信,現在她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她的變化沒有逃過父母的眼睛,父母一直對她說,如果上海干得不開心就回家;一直保持聯系的中學校長也歡迎她回校;家鄉還有個印象不錯的青梅竹馬的追求者。
現在她正在考慮是否要離開上海。可真的要回去,她又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別人肯定會說她是在上海混得不好才回來的。而且,可能意味著她要一輩子呆在小縣城。
我讓白莉描述一下十年以后她想要的生活。她說工作上希望有自己獨立的事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成就感;生活中希望有個美滿的家庭;同時能有兩年前那種對未來有信心,對工作生活有激情的狀態。
在上海,還是在家鄉更容易實現她十年后的期望呢?
不妨通過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做個簡單的分析。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白莉對期望的描述中至少包括了前面四個層次,乃至第五個層次的需要。可生活在上海的這兩年,她一直疲于奔命,不踏實地飄著,為了生存而活,只是滿足了第一個層次生理需要。在家鄉,她的工作穩定,對未來充滿信心;有家人與青梅竹馬的追求者,有歸屬感;在學校她工作出色,頗受重視,可以滿足她的自尊與部分自我實現的需要。
所以,對她來說,離開不是件壞事。
其實對于各類城市的特點,大家都很熟悉:一線城市機會多,“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但競爭激烈,壓力也大;二線城市發展空間有限,壓力小、清閑些。如果你適應節奏快、壓力大、忙碌但充實的生活,能夠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了多吃幾年苦的準備,并且對未來充滿信心,大城市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工作上它會給你提供發展的無限可能與機會,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更新、更多元化的觀念、時尚、生活與休閑方式等。
類似白莉這樣的狀況,回到家鄉是個更好的選擇。很多在大城市生活得不好的人,礙于所謂的“面子”在異鄉掙扎。其實離開大城市,并不意味著就是失敗者。不同個體的人生目標、喜歡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個人優勢、機遇等方面千差萬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土壤才是更重要的。
我曾有一名客戶是上海財大保險系的畢業生,畢業后她進入平安保險工作。她說平安保險有很多國內外名校的牛人,雖然她的學校也不錯,但身處其中微不足道。后來,她跟隨先生去了南京發展,就職于當地一家著名保險公司。因為是上海財大科班出身,又有三年上海保險公司的工作經驗,公司視她為重點培養對象,令她受寵若驚。可以看出,南京雖然是二線城市中的翹楚,但是它的人才競爭的激烈程度仍然遠遠不及上海。有時候,退一小步反而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有些新興、高端的職業,譬如管理咨詢、職業咨詢、投行等的從業人員,可能只能呆在一線城市,因為在其他城市他們會遭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
無論我們想功成名就、名利雙收或者其他的什么,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讓自己有更長久的幸福感。幸福感與城市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近幾年,國內很多機構都對中國一些大中小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做過調研比較分析,發現很多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如中小城市。
所以,當考慮去留問題時,不要過多地顧及別人的眼光,應該深入地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與感受:我的長遠人生目標是什么?在現在這個城市我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目標嗎?我快樂嗎?我幸福嗎?
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