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種文化現象,無論何種層次、何種規模的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無不深深地鐫刻著民族文化的印跡。中國古代有許多成功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獨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傳統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的管理實踐仍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人處世性格的顯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點在于社會的穩定與協調。在中國古代的經典論述中,“和”的基本涵義是和諧、調和、相諧與協調,古人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認識到了“協調”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強調“禮之用,和為貴”,認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協調管理中的各種矛盾因素,以達到最佳的和諧管理狀態。后來歷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視“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強調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儒家思想把“和為貴”作為待人處世、管家治國的基本原則,“和”既是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又是人際交往的目標所在。以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謀求對立面的和睦共處也是一種“和”。
從管理的角度講,“和”就是協調。因為管理就是處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就企業來說,企業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職能的有機結構。只有把企業內外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協調好,使管理處于有序狀態,才能保證企業的成功。法國企業家法約爾把“協調”視作是企業管理的五種基本職能之一,認為“協調就是連接、聯合、調和所有的活動及力量”。美國管理學家古里克認為“協調”就是為了“使企業各部門之間工作和諧,步調一致,共同實現企業的目標”。美國管理學家孔茨則進一步把“協調”從一般的管理職能提升為管理的本質。這些都說明“協調”即“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低層次的作用,是化解人際間的緊張與沖突,有利于企業的穩定。孔子曾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訟”是人際間矛盾的激化。“無訟”是孔子的理想,目的在于緩和矛盾的沖突,是"“和”的表現。“和”在管理中的高層次作用,是指企業成員間通過彼此的理解和溝通,實現同心同德,協力合作。這是一種互為目的、互相新生的關系,也是“和”管理的高境界表現。“和為貴”已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理念。
“和”是企業管理的最佳境界。一個企業的“和”,首先應該是老板與員工之間的和睦關系,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和無寡”。當一個組織內部的上下關系互相協調,群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怎么會覺得人少呢?反之,如果一個企業的老板與員工關系緊張對立,員工三天兩頭地鬧事罷工,或者上班人來心不來,工作不認真盡責,用消極怠工來發泄心中的怨氣,那么,這個企業即使人再多也是沒有用的,至少也是效益低下,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篤信“和為貴”處世哲學的華商們,都很善于處理令許多西方老板很感棘手的雇主與員工關系。他們不但在企業中實施仁政,善待員工,而且還經常深入到員工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疾苦,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所以,在大多數華商企業里,勞資關系都比較和睦融洽,一般都不會發生工人請愿罷工的事情。
當一個企業能內求團結,老板和員工能和諧友好,融洽一致,上下一心,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時,那么這個企業就有了外求發展的良好基礎。所以,企業中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認真地加以倡導和維護,對企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儒家所提倡的“和為貴”思想對東亞民族影響很深。在日本的企業決策中,也處處體現了和為貴的精神。日本管理人員在做出決策時,總要同他們的同級和部下商量,決策往往是通過協商一致的方式制訂來。這就使得決策者與下級之間能保持緊密的聯系和融洽的協作關系。領導意見不是強加于人,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求得一致。決策本身也就成了協調各方面關系的過程,同時也為各類人員同樣協調地執行決策奠定了基礎。因此,做決策雖慢些,可是一旦決策制訂以后,推行起來卻非常順利。集體決策為組織關系的協調創造了條件,而協調的組織關系又為決策的高效化提供了保證。
孔子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國家、家庭與每個人聯系起來,需要人人從自身做起。孟子發展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管理思想,提出要把仁心“推己及人”,要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以達到群體的安定協調。先哲們的思想與西方的“團隊”意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團隊建設由于日本的成功而在世界范圍內大為盛行,很多企業也因實行團隊管理受益不淺。其實,團隊管理雖然首先在日本取得成功,但追根溯源,團隊精神與中國的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淵源關系。
儒家文化的特點之一是群體本位、團體主義,強調個體的行為不能危及集體的生存和發展,個體應服從集體。特點之二是和諧主義,追求整個社會的和諧共存、穩定發展。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主義是解決矛盾的最佳方法。“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因擁有張良、蕭何、韓信這樣的英雄群體,從而獲得勝利;項羽因不能容忍范增一人,最終自刎于烏江。對于企業來講,要取得成功,就得靠全體人員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和集體主義。今天,大凡成功的企業,無一不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文化與團隊有很密切的淵源關系,以團體主義、群體本位、和諧主義、價值主義、民本主義、中庸之道為基本特色的儒家文化,后來衍生出現代企業的團隊精神。
不過,現代團隊中有一點是儒家文化的缺憾:儒家文化強調人和,但往往容易形成好人主義,顧及面子不愿指出個人問題。而現代團隊要求,為了團隊的整體利益而在成員之間互相批評、指出問題、共同促進。由于團隊與儒家文化的淵源,在進行團隊工作時,培養合作意識,樹立團隊精神,應該把儒家思想和現代管理學思想結合起來,共同作為團隊工作的指導依據。
“和為貴”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來講也算是“雙贏”的上策。由于競爭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因此西方現代管理中十分強調競爭的作用。在“商場如戰場,競爭即戰爭”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競爭戰略,奪取競爭優勢,擴大市場份額,創立獨家名牌,消滅競爭對手,套住顧客用戶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做法。企業為了在市場上求生存,就非要與競爭對手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近年來,人們開始認識到單純強調競爭的思維方式有許多缺陷。為了實現創新的目的,企業應當與供應商、用戶,甚至競爭對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競爭對手之間應當尋求和睦相處的可能性,并將各自的優勢綜合起來,努力擴大并開拓市場,分享其利益。例如布蘭登伯格和梅爾巴夫就將其新著命名為《競爭合作》,指出將競爭與合作相結合是一種革命性的設想。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應當以“和為貴”的思想為指導,探索出一條競爭合作的途徑。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將世界緊密聯結在一起的背景下,企業孤立經營的傳統格局正在被打破,企業靠單一的批量生產或規模經營已不再能獲得長期利益。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顧客、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其他相關群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日益密切,也就是說,企業的競爭正進入利益共享的合作競爭時代。企業在開拓市場中進行合作競爭、聯合競爭、協作競爭是個大趨勢,而且這個趨勢會越來越重要。如果做個概括的話,就是從單純的競爭到協作型競爭;從追求獨家利潤到互惠互利;從獨贏模式到“雙贏模式”、“多贏模式”。
來源:北大儒商讀書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