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或者或少都經歷過“不想上班”的心態,這個時候每天我們對去上班是抵觸的,內心很煩躁。那么為什么會產生此類心態,如何應對呢?
1、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是“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業界是有專有名詞的,也就是“職業倦怠”。1974 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羅伊登貝格爾(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 (job burn-out)的概念, 用來指人面對過度工作時產生的身體情緒的極度疲勞。就在 2019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已經將職業倦怠/過勞(job burn-out)列入了國際疾病分類(ICD-11)名單中,并將其描述為了:未能被成功處理的、來自工作場所的長期壓力。所以這其實是被定義為一種病。
根據心理學家的測量研究,將職業倦怠的癥狀定義為三個方面:
①情感枯竭:對工作失去興趣與熱情,覺得極度疲倦
②去人格化:與工作對象刻意保持距離,并采取忽視冷漠的態度,低同理心
③個人成就感降低:對于工作的成就體驗降低,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
所以「不想上班」的病,跟普通的病一樣,也有著典型的癥狀。其實,職業倦怠的情況,其實也常見。小編也如此,剛開始換工作的時候,就像換對象一樣興奮,每天都跟打了雞血似的,在職海里高歌猛進。但很快,每一份工作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不想上班」的倦怠癥狀。經歷了幾次,發現產生職業倦怠,冒出「不想上班」念頭的原因,是你無法消除自我與外界的沖突感。
簡單來說,這種自我與外界的沖突感,可以分為 3 種:
①自我與環境的「沖突感」
Maslach(1978)曾指出, 要找到倦怠爆發的原因, 最好分析那些不健康的人當時的工作環境。也就是說, 工作環境這一特性是個體是否會發展為工作倦怠的一個最初的決定性因素。
當我們開始一份新工作的時候,你一定在腦海中勾畫過你的工作環境。你想著,你會像高級白領一樣有著自己的辦公室,你會有牛逼并和藹的領導,你會有和諧的同事關系。實際上,也許你想象中的美好環境全都沒有,或者部分沒有。新鮮勁過了,你心中的工作環境,與實際的工作環境就會產生不一致,你的「沖突感」就來了。然后,你用倦怠來逃避這種「沖突感」。
②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的「沖突感」
在 Cherniss 看來, 倦怠是由于工作者覺得他們的付出與獲得失衡所致。
職場上,你的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的平衡至關重要。當然了,這里的「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都是你自己感知的。也就是說:付出多少,獲得多少,你心中都有一桿秤,秤是平衡的,你干得就起勁。如果秤不平了,你就會產生「沖突感」,進而產生倦怠。
這方面,有一些比較新的研究。2017 年,趙金金等對同事晉升對知識型員工職業倦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知識型員工與晉升同事的表層相似性、權利差距對其職業倦怠產生正向影響。通俗表達,你跟你同事基本條件差不多,資歷相似,努力程度相近的情況下,如果你同事晉升了而你沒有,你很有可能會產生職業倦怠,就是「老子不想上班了」!
你同事晉升的越快,也就是跟你們的權利差距越大,你「老子不想上班了」的可能性越大。
歸根到底還是:你內心的「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產生了強烈的「沖突感」。
③現實與理想的「沖突感」
我曾是你的齊天大圣,身披鎧甲,腳踏七彩祥云,后來只能靜靜地躺在客戶的通訊錄里。
在職場混幾年,很多人內心都是這樣的吧。本來想著到社會上實現兒時的夢想,然而,連入職之初的夢想都找不到痕跡了吧。現實與理想的「沖突感」,是產生職業倦怠的第三個原因。
根據存在主義的觀點, 工作倦怠的根源在于人們相信他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重要的, 甚至具有「 英雄般的意義」。當人們感到了某種失敗時——現實與期望產生了不一致時(工作是毫無意義的)———他們開始感到無助和無望, 即當個體投身工作后的現實與預先的期望產生不一致, 自己的存在并沒有預期的那么重要, 倦怠就會發生。你職業倦怠,是因為你看透了世間的真相:你的工作是沒有意義的,你也不是不可或缺,更談不上你是齊天大圣般的英雄。工作意義感的缺失,讓你產生了強烈的現實與理想的沖突感。但是,每天推著巨石上山,巨石滾下,第二天繼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的人生真的沒有意義嗎?
有 5 個方法可以逐步幫你消解職業倦怠,我們一個個來講:
①做好你的期望值管理
影視劇中往往有這樣的觀感:一個地痞或者土匪,平日無惡不作。到了最后一集,哎,這貨突然抗日了,例如《大宅門》里的三爺。這時候觀眾對其好感度會突然爆棚,甚至超過許多沒有爆點的正面角色,前幾十集的劣跡簡直一筆勾銷。這就是期望值在前期被編劇壓低之后的福利。你對自我和外界的期望值越低,工作帶給你的幸福感就越高。俗話說,傻人有傻福,還是有道理的。在一項以 200 名英國年輕運動員為樣本的研究中(Jowett, Hill, Hall, & Curran, 2015)發現,當孩子們陷入一種「完美主義憂慮」(perfectionistic concerns)的狀態中時,更容易產生倦怠。外界能夠給予你的,事實上本來就不多。你只是需要認清現實,把對外界不合理的期望值降下來而已。期望值降低,自我與外界的沖突感就會減輕,職業倦怠就可以得到緩解。
②經營好你的親密關系
你可能聽說過社會支持系統(social support)——我們信任和關愛的人,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度過職業倦怠。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系統」,也稱為「社會關系網」,是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來的心理學詞匯,即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從社會支持系統來說,你需要經營好的人際關系是全方面的,親密關系、同事關系,社會關系等,這些都對緩解職業倦怠有作用。但是,最有效的還是親密關系。
③發展 1 個與工作無關的興趣
你可能有這種感覺,本來對工作很麻木了,突然讓你換個頻道,去打打球、下個棋、攝個影、徒個步、攀個巖,OK,馬上滿血復活。當然了,如果一直讓你忙于上邊的這些興趣,讓它成為像工作一樣的常態,那要不了多久,你還是要倦怠。我們的大腦是需要不斷嘗試新鮮,不斷更換跑道的。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按大體功能分為前額葉,后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分別掌管人的精神功能,思維功能,體覺功能,聽覺功能,視覺功能。發展一個與工作無關的興趣,可以讓大腦在不同的跑道之間切換,緩解大腦對工作的疲憊感。
④訓練你的幸福感
幸福是客觀事實,幸福感是主觀感受。
你可以說某某人很幸福,但是你無法說某某人很有幸福感。根據 Know Yourself(知我)心理一次有關幸福的問卷調查顯示,選擇「非常幸福」和「幸福」的人數占到總體的 4.00% 和 33.93%。也就是說,僅有 38% 的人能夠肯定地說,自己是幸福的。幸福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而幸福感是可以主動獲得的,也可以通過自我訓練實現強化。
羅振宇曾經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村莊,有 1 個鄉村醫生,然后他有 1 個助理。這個助理天天感覺不幸福,對工作也提不起勁頭。有一天,助理值夜班,有 1 個村民得了急病,助理一個人既緊張又興奮,忙了個通宵,治好了病人,助理感到非常幸福。幸福感,來自你覺得你被需要。這個「被需要」的感覺,就是幸福感的來源。
你可以靜靜思考你在職場、在家庭、在社會的被需要,然后反復品味這種感覺。
嗯,沒錯,幸福感的甜味是不是油然而生了呢?我們每個人,職場也好,家庭也罷,或者往大了說在社會,都是被需要的。你不需要成為踏著七彩祥云的英雄,你一樣可以成為充滿幸福感的自己。
⑤完善你的價值觀體系
做好期望值管理、經營好親密關系、發展與工作無關的興趣、訓練你的幸福感,這些都是術。
完善價值觀體系,是道。價值觀,是你看待外界的底層邏輯,一切的認知都以它為基礎。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