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員工“有毒”嗎?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4-12-23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工作中,大多數人不得不忍受“有毒員工”。他們也許非常能干,但他們的行為往往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短期內是不易察覺的。
如果你是管理者,對于“有毒員工”,你會采取哪些措施?
是在乎短期的業務成功和績效提升,還是關注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01 什么是“有毒員工”?
我曾經招過一個姑娘,剛招進來時覺得很不錯,做事效率高,解決棘手問題很有一套,對外溝通也是落落大方。
但沒過多久就發現:這位姑娘的負能量實在是太強大了。
先是抱怨,對環境對團隊對工作,總有抱怨不完的事;然后開始影響部門其他同事,說得直接點就是挑撥離間,很快整個團隊氣氛開始變得微妙。
雖然她沒多久就離職了,但整個團隊氛圍卻花了很久才恢復。
“有毒員工”指的就是和這個姑娘類似的人:在業務上或許很能干,但自身的不良行為卻會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氣氛造成嚴重影響。
這類不良的行為包括:自私、囂張跋扈、欺凌他人、抱怨、挑拔、居功自傲、尋求規則漏洞、極端情緒化、挑戰主管非專業面的權威等。
哈佛商學院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走訪了11家公司的超過5萬名員工,發現了“有毒”員工的一些特征:
利己主義,不關心他人;過度自信,對自身沒有準確認知;堅持一切遵守規矩,不懂變通;與其他“有毒”員工在一起耳濡目染等。
我們具體可以把“有毒員工”分為6類:
① 偷懶者(the slacker):這類員工喜歡拖延,或者推卸責任,如果工作不能完成,他們也能找到充足的理由。
② 欺凌者(the bully):這類員工具有較強的攻擊性,甚至通過威脅等方式獲取利益。我不清楚國內是否有數據,但國外的一項調查表明,25%-50%的員工都遭受過職場欺凌。
③ 搬弄事非者(the gossip):這類員工樂于造謠生事,喜歡八卦流言,并有目的的傳播給他人造成影響。
④ 獨狼(the lone wolf):獨來獨往,喜歡一個人干活。“那不是我的工作”、“我想自己來做”。這屬于典型的反團隊合作分子。
⑤ 極端情緒者(the emotional):多數人都背負著情緒的包袱,但極端情緒者卻對環境極為敏感,而且反應也會過于激烈。一點點的意外事件都可能引發極端情緒,從而對同事和工作場所造成影響。
⑥ 自我封閉的“萬事通”( The Closed-Minded Know-It-All):不愿意接受新事務,沒有好奇心,然后還自以為是,在自己的認知圈層內評價一切。
除了這六種之外,還有很多有問題的員工,我們通常把這些人歸結為“問題員工”。
“有毒員工”和“問題員工”最大的區別是:
“問題員工”是業績差、評價低、行為也惡劣,這樣的人在組織內是極難生存的,老板們會毫不猶豫得把這樣的員工解決掉。
“有毒員工”有著金色的光環,他們要么業績出色、居于功勞榜前列,要么本身能量強大,能吸引一部分人擁躉,具有一定的領導力。
所以,“有毒員工”本身就是令老板為難的矛盾綜合體,他們的危險或危害更加隱性。
02 “有毒員工”的危害
“有毒員工”究竟會給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危害?
在職場中,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明明自己好好地和同事對接、協作完成一些事物,卻會在相處的時候猝不及防地被“刺到”,無力招架又感覺心有余悸,只想安靜做事卻被攪和進莫須有、無意義的人際關系斗爭中。
當企業中的成員受到“有毒員工”負面影響之后,最先會產生情緒的沖突:害怕、忌妒、抱怨、失望、畏縮、不合作等。
而當這種情緒累積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對工作產生影響。
這種影響體現在: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時間浪費、員工離職率上升、公司名譽損害,個體精神受損造成的醫療成本、法律成本,以及企業為了恢復之前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氣氛的復建成本等。
2009年,《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就指出:
80%的員工會浪費工作時間來憂慮同事粗魯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78%的員工認為如果他們遭遇到同事的“有毒行為”,他們對組織的忠誠度會下降;
66%的員工說他們的績效會下降;
還有25%的員工會把氣撒到自己的客戶身上。
從經濟效益去看的話,哈佛商學院2015年的一項研究給出了這樣的數字:
一個企業招聘到一名明星級員工可以給公司帶來5300美元的成本節約,但如果招聘到一名“有毒員工”,則每年要額外付出1萬2500美元的成本。
03 如何處理“有毒員工”?
也許我們都知道“有毒員工”的危害,但面對“有毒員工”,大部分老板們的處理都不夠果斷——畢竟他們是業務明星。
最典型的老板理論是:“我只關心員工的績效,那些私事我不在乎,我們要以結果說話”。
正是這樣的觀念助長了這類型員工的氣焰,損害了組織的利益。
當然也有老板會對“有毒員工”的存在感覺到不妥,但一旦顧及到業務的利益,又會優柔寡斷,延誤不決。
老板們面對“有毒員工”表現出的“懦弱”,本質上是認為業務成功比文化成功更重要。
的確,在任何時代,商業精神都是業務優先,企業的本質就是賺錢,其他的一切管理和文化操作都是服務業務。
所以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則讓位于業務,道德被利益綁架。
研究組織文化的兩位教授Steve Gruenert和Todd Whitaker在他們的一本暢銷書中說過:“任何組織的文化都是由領導者愿意忍受的最糟糕的行為塑造的”。
當老板們愿意接受“有毒員工”在業務成功的同時,不斷造成的文化垃圾,他就為自己的企業文化埋下炸彈。
多數人可能不明白:穩固健康的企業文化是基業長青的保障,而業務明星只是企業的幸運閃現。
面對這樣的困境,斯隆管理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創辦人Deborah Ancona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面對這樣的能力強大但“有毒”的員工,企業可以為相關的員工安排教練進行輔導,協助其改善這樣的不良行為。但是,如果員工的行為并不能改正,一定要采用“零容忍”的原則——老板們應該毫不猶豫得把“有毒員工”請出自己的地盤。
其實問題再明顯不過:你是想被業務明星綁架,還是愿意刮骨療傷為長遠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