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學習有效轉化成能力?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4-12-25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多數情況下,我們學習知識與技能是用來應對已知問題的。“為什么”的原理很清楚,“如何做”的過程也很清楚,我們學習就是把別人已經掌握的東西學會,以期在回來后可以熟練地運用。面對已知,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我們接下來將深入討論三個方式:將所學變成入門教程,將所學變成培訓課程,將所學變成操作標準。
入門教程、培訓課程、操作標準,這三個關鍵詞也反映了我們的知識與能力的進步臺階:能編寫一個入門教程,我們入門了;能教給別人,我們通常已經熟練掌握了;能形成自己和別人可使用的標準操作流程,我們接近高手的專業水準了。
01
將所學變成入門教程
入門教程(tutorial)是我借鑒自軟件開發的一個說法。當我們學一個新技術時,我們往往會參考網上或文檔中的入門教程來學習。雖然對新技術了解還很淺,但只要照著它一步一步做,我們就可以照貓畫虎,寫出一個能運行的樣例程序。如果一個初學者照著教程寫一個簡單的、能運行起來的程序,他對這個技術的理解就會深入很多。我做過程序員,現在還不斷地學習與嘗試新的技術,入門教程就是我每次學習的必備工具之一。
入門教程的定義是:“入門教程是一種傳遞知識的方法。它比書、講座更具互動性,更有針對性。一個教程通過例子來教學,提供一些指導信息,讓我們可以完成一個特定的任務。”入門教程有點兒像家常菜的菜譜,我們照著做可以勉強把菜做出來。入門教程也可被看作宜家家具附帶的安裝說明書,按照它上面列的步驟,我們可以把家具拼裝起來。
在學習時,我們會借助入門教程這種工具,而在考慮如何將所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時,我們可以換個角色來運用入門教程這個工具。這一次,我們不是照著別人的教程一步步做,而是轉換角色,為別人編寫一個入門教程。
如果你能夠編寫一個別人可以照著做的入門教程,那你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會進一步深入,因為在編寫的過程中,你會更細致地考慮每個操作細節。
你可能會想,我有資格編寫入門教程?這種擔心是把“教程”二字看得過重,這也是我更愿意用英文“tutorial”或者加上“入門”二字用“入門教程”說法的原因。你可以把入門教程看得很輕,你可以這么理解,你和同伴去一個陌生的國外城市出差,第一天到了酒店后,你出門大概探了一下路,回來在地圖上標記一下,告訴同伴怎么買票、坐地鐵、購物,這就是入門教程。其實,在互聯網上,編程技術類的多數入門教程只是熱情的初學者在自己的個人博客上記錄的筆記而已。
一個入門教程的編寫步驟很簡單:第一步,如何做,做了有什么結果;第二步;第三步……如果事情較繁復,你又記錄得非常詳盡,這個步驟可能得記錄幾十步。這里的奧妙,是要把這樣一個入門教程記錄下來,要寫好它,讓別人能夠照著做,我們自己也需要重復照著做好幾遍。在重復照做的過程中,我們的理解會逐漸深入,也會獲得機會去深入鉆研一些原本可能忽略的細節。
我們不一定是從零開始記錄一個入門教程,有時,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已有的入門教程的基礎上修訂,形成更新版的教程。2019年,我學習了一個迭代速度非常快的互聯網編程技術,它的編程語言、編程工具、基礎技術平臺在一兩年的時間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六個月前他人記錄的入門教程和樣例程序里,編程語言的版本號大多是4.X版本,而現在實際用的多數已經是5.X版本了。更新迭代速度快,導致互聯網上現有的那些教程就像古老的歷史資料一樣。因此,在初學之后我做了這樣一件事:把在最新版本下一步一步該怎么做修改進去,形成更新版的入門教程。這么做,在我之后的學習者就可以更方便地照著新的入門教程練習,而我自己通過修訂入門教程也學得更深入了。互聯網上分享出來的很多技術類教程博客背后的邏輯,正是編寫入門教程,主觀上為他人,客觀上為自己。
當然,在運用“把所學變成入門教程”這個工具時,我們要知道,與實際應用的工程環境相比,入門教程所呈現的通常極其簡化。如果你嘗試記錄一次入門教程,你就會清晰地了解入門教程的這個特點:它是單線條的,盡管一路上有很多可能的岔路口,但它把所有的岔路口都忽略了,而是畫了一條粗且明顯的指示線條,讓初學者可以照著做。因此,入門教程還只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初步成果,之后,我們還得繼續追求更實用的學習成果。
02
將所學變成培訓課程
教別人,是幫自己更快、更深、更系統地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方式。常被引用的學習金字塔把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上半部分是被動學習,下半部分是主動學習。被動學習包括聽講(lecture)、閱讀(reading)、視聽(audiovisual)、演示(demonstration);主動學習包括討論(discussion)、實踐(practice doing)、教授給他人(teach others)。越往金字塔底部,學習內容的留存率越高,因此,為他人講授知識能讓我們在大腦中留下最多的學習成果。
你可以嘗試以培訓講座的形式,把你所學的知識教給團隊里的同事。寫一個入門教程,相當于給一個人做示范,讓這個人跟著你的步驟做。做一次培訓,則是向幾個人講解清楚原理、方法、步驟。
做一個內部的專題分享、內部培訓,對我們的要求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這促進我們學習知識并轉化為技能:我們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也要有整體的視角。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各種可能的分岔口,并要理解在各個路口時為何這樣選。我們要理解什么地方可能出現問題、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解決。
答應給別人講一次也能給我們提供更大的學習動力:我們的學習有了一個明確的時間,我們也更努力地學,因為誰也不愿在別人面前丟臉。當然,我們也不必把培訓課程想得多嚴肅,比如它可能就是在部門例會后,花幾十分鐘分享一下。
在培訓課程中,我們通常不會像入門教程那樣只講基礎內容,而會涉及一些進階技巧和使用訣竅。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現在的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比如現在用iPhone手機來拍攝人像時,它提供了多種光的效果:自然光、攝影室燈光、輪廓光、舞臺光等。如果你學習了這個攝影技巧,你就可以做一個分享,教大家怎么用這些基本功能。你還可以現場做一些示范,讓大家拿起手機嘗試拍攝。
如何講好一次課,探討起來就是很大的話題了。我們這里采取的是比較樸實的觀點,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知道的某項知識、技能講給幾個人聽,努力讓人家學會:它值得關注,它是這樣的,你可以這樣做。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里所說的培訓課程里面的知識與實踐已經很接近了,它的關注點已經從“為什么”變成越來越接近“我們可以如何做”。
03
將所學變成操作標準
操作標準,也就是標準操作流程(standard of process,SOP),指把經常、反復進行的動作記錄下來,形成操作規范,讓自己或他人照著做就可以達成高標準的工作成果。
如果能把所學變成操作標準,我們就能獲得很高階的學習成果。把一些重復的操作變成自己或他人可以用的操作標準,在我看來有三個優點,分別對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高水準,以后我們可以在每一次重復做事時都達到很高的水準,且不費力氣。第二個關鍵詞是習慣,通過把所學變成操作標準,我們很容易就再進一步,把它變成習慣。第三個關鍵詞是迭代,有了形成文字記錄的操作標準,我們以后可以持續迭代它,讓這個做法變得越來越高效。
把復雜的操作過程記錄下來并予以標準化,在各種專業工作中也一再被證明是一種高效的方法。這些操作標準通常是以檢查清單(checklist)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在醫院里,中心靜脈置管容易引發感染,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醫生們為此制定了一個標準操作流程, 它包括的檢查清單如下:①用消毒皂洗手消毒;②用氯己定消毒液對病人的皮膚進行消毒;③給病人的整個身體蓋上無菌手術單;④戴上醫用帽、醫用口罩、無菌手套,并穿上手術服;⑤待導管插入后在插入點貼上消毒紗布。這一標準操作流程看著并不復雜,但當醫生和護士嚴格遵照執行后,病人感染的概率從11%降到了零,挽救了很多生命。
這是我在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阿圖·葛文德的書中讀到的案例。他曾經擔任白宮健康政策顧問,入選過《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的醫生。他專門寫了一本書《清單革命》,介紹如何用清單來應對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復雜性。他認為,使用清單就像為大腦搭建起一張“認知防護網”。
形成一個操作標準,能夠把知識、技能、經驗變成一個別人可以直接用的工具。我們把自己經歷的過程封裝起來,成為別人可以依賴的工具,我們告訴他們:你用我這個工具就可以了,你可以假設它在99.9%的情況下是正常運轉的。如果我們的學習與實踐能夠達到形成操作標準的程度,我們就是在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幫助他人,把自己的能力變成一起做事的其他人的能力,我們也證明自己達到了高手的水準。
如何寫好一個操作標準呢?
首先,編寫操作標準時應該避免幾個典型錯誤:錯誤之一,過于簡略,忽略必要步驟;錯誤之二,每步只有動作,沒有結果檢查;錯誤之三,將目標用戶看成高手,而非普通人。操作標準的編寫者自然應該是高手,但操作標準的目標用戶是普通人。
其次,一個好的操作標準的重要特點是轉換到他人的視角去考慮問題。我們要特別注意,他人通常不如我們熟悉情況。我們很多人大概曾經認為,充滿權威語氣的操作說明書才是好的。但在讀了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在《匠人》一書中討論著名的廚師如何寫菜譜之后,我發現,除了要不厭其煩地做到細致,好的操作標準應該如他所說,“寫作者應該‘重拾戰戰兢兢的感覺,重新想象新手的忐忑’”。他說:“當我們試圖教導別人的時候,尤其是通過書面文字來教導別人的時候,我們必須想起尚未養成這些習慣之前的心情,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指引。”
最后,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的操作標準,操作標準應該持續迭代。操作標準這個名字有著一定的誤導性,它其實是在使用中不斷更新迭代的,以符合實際情形,變得更高效。如果去了解最擅長使用操作標準的日本豐田等公司的做法,我們就會發現,操作標準絕不是定下來就不變的。我們寫下做一件事的標準操作流程,按照它做事,迭代它,一直持續地改善下去,永無終點。在說起匠人們的“工序”時,桑內特用了這樣的說法:它們應該是“積極而開放的”。
操作標準看起來和前面討論的入門教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實際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操作標準是直接用于生產的,它們的差別是藝術大師涂鴉和幼兒園兒童涂鴉之間的差別。操作標準這個說法就已經反映出,這時我們的理解已經非常深入,我們知道出錯的所有可能性,并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操作標準會考慮到各種岔路口,并給出明晰的解決方法: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請這樣做,如果出現那種情況,請那樣做。操作標準通常也已經深入地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