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優化裁員,職場人該如何應對?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4-12-26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佳佳從接到在家辦公的消息開始,就很是焦慮。如她所料,在家辦公的第二周,郵箱里收到了公司第一批裁員的名單,她打開郵件,看了三遍確認沒有自己的名字后,才稍稍松了口氣。
但有第一批就又第二批,她不知道受疫情的影響,公司在沒有進賬的情況下還可以撐多久。想到此,她不免又焦慮起來。
在疫情的影響下,舉國隔離,人們結結實實在家呆滿了一整個正月。企業不開工,員工不復工,沒有進賬,但是成本卻每天都在繼續。
隨著延長隔離期的消息層層遞進,撐不住的企業主們紛紛出招,降薪是多數,遣散員工也屢見不鮮。
根據《智聯招聘春季求職競爭周報》可以看出,為了減少勞動力的成本,渡過寒冬,企業可謂想盡了辦法。
為什么會出現企業優化裁員的情況?
1、疫情加速暴露了企業經營短板,導致運轉不靈
新年開工的第一天,新潮傳媒宣布裁員500人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一片嘩然,疫情對經濟對企業的影響不容置喙,但深究新潮傳媒此番舉動,卻發現端倪早已在疫情前便有所體現。
早在之前,新潮傳媒就已經開始以優化結構的方式裁員,更有數據顯示,新潮傳媒2017和2018接連虧損,與其說此番大動干戈是因為疫情,倒不如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每個月不斷的現金和流水是讓企業維持經營的根本,可是疫情突然來襲,對于沒有“家底”或者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來說,自然如同別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應驗了那句名言——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企業經營從來都是這樣,風險與收益并存,但一味冒險而忽略了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才是疫情中捉襟見肘的根本原因,而經營不善導致虧損或者倒閉的鍋,也只能由員工來背。
2、疫情帶來的危機挑戰,讓企業更需要能夠并肩作戰的員工
“末位淘汰”近些年越來越普遍的被運用在職場中,而遭人詬病的聲音也始終不絕于耳。
末位淘汰的概念是由GE的前CEO杰克·韋爾奇提出,該法則的初衷便是滿足企業競爭需要,通過不同的手段干預,保證員工的活力和優秀,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疫情突然來襲,對于企業來說,“活下去”才是關鍵。但是面對高昂的運營成本,低迷的市場情況,如何轉危為安,在一片蕭索中殺出一條血路,不僅僅靠的是管理者的眼光和策略,更需要精英員工的配合。
一場疫情,讓企業在求生的過程中不自覺展開了末位淘汰的生存法則,職場便是這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弱者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裁員被波及時,那些與企業并肩作戰的員工,早早已經站在了守衛的第一線。
3、疫情讓業務量驟減,導致現有人力過度飽和
“疫情影響下撐不過三個月”,是此前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的公開呼救。作為餐飲界的龍頭企業,這位董事長將數據攤開在了大眾面前。
2萬員工待崗,春節前后一個月的時間損失營收7-8億,工資的支出就在1.5億左右,沒有進賬,但是成本卻一直在線,若是疫情在短時間內不能有效控制,定是一場致命的打擊。
像西貝這般的情況的企業還有很多,尤其是重災區的餐飲,旅游,電影院線還有線下培訓等行業,在幾乎沒有進賬的前提下,成本不變,也就形成了員工沒事做或者工作量不飽和。
但是企業依舊要支付其工資的局面,而企業為了節省開支,也就不得不做出優化裁員的舉動以自保,讓自己活下去。
面對優化裁員的情況
職場人該如何應對?
1、保持憂患意識,提升危機應對能力
老范是一家大公司的財務主管,工作七年,他習慣了這個職位給自己帶來的穩定和安逸,早早將剛入職時給自己設定的考證計劃放在腦后。
友善的老板,和睦的同事,還不錯的收入,讓他打定主意在這家公司做到退休。可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某天公司空降了一位財務總監,直接接手了老范現在的所有工作,以人才優化的方式直接將老范安排出局,讓人措手不及。
對于職場人來說,眼前的穩定和安逸往往都只是一時,世界變化太快,沒有人可以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即便穩定如高速站收費員的職位,當科技發展取締人工收費時,那些被辭退的員工也只能一臉茫然,不知退路在哪。
疫情只是打破眼下舒適區的一場意外,無論受影響還是暫時不受影響的職場人,都應該打起一萬分精力去思考自己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不要停止成長,更不能拒絕改變,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才能在危機到來時完美轉身,讓自己體面又不手忙腳亂。
2、提高就業市場敏銳度,留意機會為跳槽早做打算
受疫情影響,小何已經在家辦公兩周了,每每周會,從老板的言辭中可以感受到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帶來的壓力,優化裁員的第一批名單里雖然沒有小何,但是她也并不樂觀。
好在她早早就有了準備,雖然在家,她早早下載了智聯招聘APP,在上傳了自己的簡歷后,也留意著合適自己的機會,與心儀公司進行線上溝通和視頻面試。哪怕公司最終撐不下去要解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早早為自己打算籌謀起來。
疫情確實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我們在哀嘆于那些受影響較大而無法支撐的企業時,也要看到在危機中逆向成長的機會。
因為被隔離在家不出門,宅經濟迎來了高峰。在傳統行業暫時縮減招聘優化人員的時候,新興的行業正在對求職者敞開歡迎的大門。
所以轉變固有的求職思路,拓展自身技能,與其陷入被裁員或者即將被裁員的恐慌,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去爭取適合自己的崗位,靈活面對困境,讓自己早早走出危機。
3、維護自身權益,爭取賠償
因為疫情,小馬被通知在家辦公一周,可沒想到突然收到公司解散的微信消息。作為年前入職還沒有轉正的自己,不僅工作沒了,一月的工資還拿不到,眼下又不能外出找工作,讓他十分憂慮。
有同樣被裁的同事找到小馬,希望他可以加入他們維權行為中,一起向公司索賠,不僅要將之前的工資追回,更需要公司給予賠償。
對于企業裁員,常見的賠償辦法是N+1;對于試用期未轉正的員工來說,要么提前三十天書面通知,要么額外支付一個月的工資才能合法解除勞動合同。
而這種一聲不響原地解散的行為,顯然是觸犯了《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若是不幸真的被優化裁員,不論什么原因,一定要記住用法律武器維護好自身的利益。
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員工,2020的開年都將會是一場讓人無法忘卻的大寒冬,而這場危機,將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暴露無遺。
疫情只是一場意外,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還有無數個意外等在無法預計的路口,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才是這場疫情過后,職場人們最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