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公司的招聘啟事中,在“應聘者年齡”一欄上達成驚人的相似:35歲以下。
大多數企業用這種直白的方式,表達出對充滿活力、精力旺盛的年輕人的青睞。35歲,似乎成為兩撥人的分水嶺。那么問題來了:超過35歲的人都去了哪兒?
近日結識一位全職媽媽,她講了自己的故事,一個化繭成蝶的逆襲故事。很難相信,幾年前那個充滿怨念的頹廢女性,和眼前這個充滿自信、談笑風生的女作家聯系在一起。
讀大學時,她是一個喜歡小說、詩歌的文藝青年,經常有佳作在校內外的刊物上發表。工作后,她也沒有丟下這個愛好。一杯清茶、一臺電腦、一個靈感,陪伴她度過一個充實的周末下午。
后來戀愛、結婚、生子,屬于她的時間越來越少。她只好遠離寫作,左手帶娃,右手工作。
工作方面,她兢兢業業、勤勉努力,卻始終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多年徘徊在底層崗位,收入水平自然徘徊在低位。
婚姻方面,丈夫對她頗有微詞。丈夫希望她把精力更多分給孩子,她卻想再拼一把,丈夫對她咆哮:“你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她像很多人一樣,擔心職場35歲這個大限。直到有一天,她意識到這種狀態不能再持續下去。她選擇辭職,做了全職太太。
不過她沒有整日無所事事,而是重新撿起寫作,稍加點撥,便在各大雜志和公眾號接二連三地發表。寫作帶給她收益,也幫她找回那個自信的自己。
她的同齡人,卻掙扎在“中年危機”的泥淖。這道分水嶺,那么鮮明,卻又那么扎眼。
這位全職媽媽非常幸運,用自身才華逃離了“中年危機”這只年獸的追擊。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她的硬實力,只能忍受老板的“蹂躪”,只能在惶恐中工作、忐忑地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導致大家這么焦躁的罪魁禍首,莫過于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老板。他們不念舊情,不感激老員工多年的付出。只要時刻一到,就祭出那把“裁員”的“屠刀”。
為什么企業對“油膩大叔”這么苛刻?
首先隨著歲數增長,人體機能大幅度下降。這是不可違抗的生理規律,任憑你是聰明絕頂之輩,還是庸庸碌碌之徒。機能下降,必然會讓人的精力不濟,無法適應高強度的工作。
此外,35歲以上的老員工“上有老、下有小”。他們的父母變得老邁,漸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一有風吹草動,就需要去醫院接受治療。相比年輕員工,這么多干擾因素難免讓老員工分心,導致無法心無旁騖地開展工作。
除了生理機能以及家庭的客觀原因,35歲以上的老員工在主觀上也容易陷入職業倦怠。人在一開始對某種新事物都保有好奇感,這種好奇感持續時間不會很長,往往一年半載就會消退大半。
日復一日,厭倦情緒產生,在這種心理驅使下,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突破變得難上加難,更多情況下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精力和沖勁拼不過年輕人,35歲以上的老員工在收入水平處在公司薪資結構的金字塔中上部。貢獻少、拿錢多、性價比低,難免不受老板待見。
對于35歲以上的老員工來說,“狼來了”不僅僅是一句嚇人的話,而是真真切切響起的“警報”。但也同樣有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緩和“35歲魔咒”。
“狼來了“,不該等到危機真正到來時才意識到。要想抵御這場危機,應該將防范危機的時間點往前挪,挪到30歲,甚至更早的時間。
特別是你單身、沒有家庭的階段,這么寶貴的黃金期,更不能在網絡游戲、酒吧夜店中虛擲。好好利用起來,努力學習一門技藝,將這么技藝學精,出類拔萃。
這門技藝可以與工作有關,也可以與工作無關。前者相對容易一些,后者需要結合自身的天賦和興趣愛好,在業余時間不斷打磨。
線上和線下培訓很多,擦亮眼睛,選擇有質量的培訓和知識付費,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消化吸收,這才能把別人的知識技能內化為自己的。
除了時刻保持學習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在某個領域獲取一定的知名度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這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年代,靠一個人單打獨斗非常難成氣候。找到能與你合作、能給你帶來提攜和幫助的貴人,不斷積累人脈資源,是你同時要做的努力。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硬實力的基礎上。自己洋洋稀松,別人不會給你一副好臉色。你是一位實力派大咖,別人會熱臉相迎。
當你從一艘小船變成了航空母艦,大風大浪也會在你面前變得黯然失色。
35歲以后去哪里?35歲以后過得怎么樣?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你提早做出準備,把自己變得更有實力、在某個領域更有影響力,處境就會相對安全一些、舒適一些。
假如在20多歲時蹉跎了,預想中的危機變成現實,也不必沮喪。生活不會把你逼到絕境,適度降低預期,與自己和解,保持身心健康,一樣可以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