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如何避免成為被溫水煮的青蛙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4-12-28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為什么今天要談這個話題?想必你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而最近我身邊發生的幾件事都和這個故事有關,聽了這幾個故事后,你也判斷下自己是否是正在被溫水煮的青蛙?
故事1:教練的故事
有一次,我們教練小組3人練習,我做教練,一個同學做客戶,另一同學做觀察者。這名客戶咨詢的問題就是未來自己的職業發展問題(其實我們在做教練的過程中,有相當比例的客戶會咨詢這個問題)。他35歲左右,在一家外企做主管,已經工作了這么久,工作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挑戰,相對輕松,又享受著外企的高工資和好福利。在外人看來多么好的工作啊。可是問他為什么要咨詢這個問題時,他給的答案是“不想做被溫水煮的青蛙”。問他想要什么樣的工作,他的答案是:有一定挑戰性、可以鍛煉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創造更大的價值。看在他眼里沒有挑戰性,不能成長性的工作就是溫水煮青蛙,會消磨掉自己的銳氣和時間,讓自己長期處于安逸區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長期下去就是被溫水煮的青蛙。
而在練習后,那位做觀察者的反饋說:他也有同感,感覺自己也是一只正在被溫水煮的青蛙,管理幾個下屬,工作輕車熟路,沒有挑戰,每天混日子。
故事2:中年危機
曾經流行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成為油膩的中年男子》,在職場中存在中年危機問題。前段時間和一做咨詢的朋友聊天,他們招了一個外企出來的資深員工,40多歲,男。他是一個主動求變的案例。因為他在一個大外企做了近20年了,就是骨干員工,升遷無望,工作馬馬虎虎,臟活累活給了年輕人,自己在公司談不上什么價值,就像大型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所以跳槽出來到咨詢公司做顧問。我這個朋友的評價是,由于在原來公司都是分工協作,現在自己獨立負責項目缺乏協調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在原來溫暖的企業環境下做了這么多年,其銳氣被打磨了,對于工作挑戰盡量避免接受,在無監督下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缺乏。
故事3:畢業后的職業選擇
一次和一培訓主管吃飯,他是某知名大學畢業的碩士,剛畢業不久,在一家大型企業的培訓中心做培訓主管,在其同學看來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然而,他抱怨說: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事務性工作,發布通知、聯系老師,安排行程,打印教材,做做評估,而且工資并不高。說的動情處,眼淚都要留出來了。所以,現在感覺工作沒有挑戰,每天做重復性工作沒有意思。
我問:你想要一份什么樣的工作?他的回答是工資高。
我追問:工資高意味著什么?他的回答是個人價值。
我問:一份體現個人價值的工作是怎么樣的?他的回答是:可以調研培訓需求、設計學習項目、可以創新、還能上臺講講課。
我問:現在的工作怎么樣才能讓你有自主和創新性?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
從以上3個故事可以看出。不管什么樣的年齡階段都可能變成正在被溫水中的青蛙。特點就是:輕易完成工作、工作沒有挑戰、缺乏進步動力、感覺沒有成長、不能體現價值。其實人并不是被溫水煮的青蛙,人還是那個人,被煮掉的是銳氣、進步動力和創新精神。
這時候我們需要分析下:是什么樣讓自己變成了被溫水煮的青蛙?是自己選擇變成了這只青蛙,還是公司的環境讓你變成了青蛙,亦或者你讓周圍的環境變成了正在煮沸的溫水?我的核心假設有4個,分別是:
1、你選擇的任何工作都可以變得有挑戰和有價值
且不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的老生常談。我們需要認識到每個行業都有頂尖人物,如果成為不了頂尖人物,那是否可以有自己職場上的標桿人物,讓他成為自己進步的坐標?他們的工作方法、學習方式能否成為自己學習的方向?
第二個問題:在沒有外部挑戰、領導要求的情況下,你是否會對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主動求變?
如果回答否定的,那就是自己主動變成了那只青蛙。從培訓經理的工作來看,相信每個培訓經理的工作內容和方式都不一樣。培訓行業發展這么快,各種新奇好玩的培訓方式越來越多,作為培訓經理,有沒有想辦法讓自己負責的項目也變得好玩起來?在沒有領導要求的情況下,你是否會主動設計一個H5作為項目宣傳方式,是否會寫一篇報道來宣傳這次培訓,是否可以給老師寫一張感謝卡。當然,如果要把這些和當期回報掛鉤的話,那可能就不會去做這些事了,但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你會獲得學員的點贊,會有成長、成就、甚至是未來職位升遷或跳槽的資本。
2、約束你成長的可能不是環境而是你的價值觀和思維
接著上面的問題,為什么有創新的空間而很多人沒有選擇去做呢?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和價值觀有關系。我遇到過很多培訓經理,他們在沒有領導要求下做了很多創新的設計,其追求的就是:受認可、個人價值、成長、成就;而很多人不會改變,其追求的價值觀可能是:穩定、輕松、愉悅。
是選擇具備成長性思維還是穩定性思維?在工業經濟時代,穩定性思維的人很多,工作穩定成為大部分的選擇。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在VUCA時代,穩定的工作越來越少了,你不成長,環境就會把你淘汰。故宮門前的售票員們前幾天被下崗了,因為以后售票不需要人售票了,網絡售票就足夠了。朋友圈整天在轉發各種“未來會被淘汰的工作”“未來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的文章,你如果不變很可能會被淘汰。
成長性思維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需要經常思考兩個問題:a、我如何讓我的工作變得更有效和有價值?b、我如何讓我的工作變得不可替代?
3、任何工作都可以有自己成長的資源和空間
在培訓界有一個“721法則”,意思是我們的技能70%來自于工作實踐;20%來自于向他人交流;10%來自于書本或課堂。盡管這3個數字只是個虛數,不是一個經過科學驗證的實際數字。但是實際來看,我們的技能大部分來自于職場中的實踐和經驗交流。
職場人要經常問自己的是:我在目前的工作中能積累下什么樣的能力和資源?比如有的培訓經理工作沒多久,就可以制作出一個詳實的《培訓流程表》和一張《培訓物料清單》,他有沒有成長呢?他已經成長了,而這個成長是怎么發生的呢?是自己對培訓工作進行了復盤,歸納總結出來的成果。所以在工作后的復盤,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成長。職場學習的第二條通道就是身邊的同事尤其是老同事。在與他們協作過程中,可以在他們身上學習到成功的經驗,也可以虛心求教,相信大部分同事是可以幫助你的。
所以,在任何工作中都應該有學習的空間。
4、你需要有選擇環境的自由和能力
很少再有在一個組織中終身工作的員工,包括公務員都有很多跳槽的,未來的員工都是流動的。如果在警覺到要成為溫水中的青蛙,而選擇跳槽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環境,也是一種勇氣。而在這個勇氣背后是我們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并不是跳槽后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尋找更合適的工作,適應新的工作,創造新的價值,是需要不斷積聚能力的。如果沒有積聚起“跳出溫水”“不做青蛙”的能力,那很可能換一種環境還是成為“被溫水煮的青蛙”。
我最近2年開辦了“學習設計師”認證班,今年參加了教練和DISC課程,后來發現來參加我們認證課的學員和我參加這兩門課程的同學,他們有相當于一部分跳槽了。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參加這些培訓時,已經在積聚自己的能力,尋找可以跳出來的跳板。當然來參加這些培訓班只是其積聚能力的方式之一。
在VUCA時代,不變的就是改變,不改變就可能會被淘汰。意識到自己正在被消磨掉的銳氣、進取心和創新精神,如果還保持著對于美好愿景的向往,就需要有勇氣去面對這一事實,并付諸行動,這種行動包括自我的改變、工作內容的改變甚至是工作平臺的改變。如果實在是困擾在其中,比較好的方法是找一名教練,尋求他們的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