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搞技術的朋友叫阿賓,30歲左右的年紀,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其他都挺好,就是人情世故不擅長。
前不久他在某次會議上因為一點小事和領導當場吵了起來,然后兩人的關系就很僵,阿賓感到在自己的職業發展受到了影響,就來找我這個做HR的傾訴。
我還沒開導完,阿賓就打斷了我:“兄弟啊,道理我都懂,你說講話要注意場合,這個我知道;你說要學會察言觀色,這個我也知道……可我的問題就是做不到啊!”
在職場上,無數的人都會重復這樣同一句話:“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那么這句口頭禪究竟該如何破解呢?
道理是道理,做到是做到
先來說說“道理”是個什么意思,字典上基本的解釋是:事物的規律,它解決的是“為什么”、“是什么”、“會怎樣”的問題。
而“做到”的含義是做成、達成,體現的是一種成果。
把兩者對比,你就會發現懂得道理和能做到之間隔著99%的距離。
我們經常會看一些職場雞湯故事,并用里面的道理來激勵自己,可實際上自己又很難做到與堅持,是因為我們將懂得道理和做到混為一談了。
懂得了道理,只能讓我們在頭腦中有個更好的規劃;而做到,則需要我們的手腳去行動。
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在行動前,首先需要大腦給我們的手腳下達指令。由于人復雜的社會屬性,當我們接收到指令后,還會產生很多阻礙與誘惑,所以想要做到并且做好,就必須依靠我們的意志力。
曾經有個朋友來問我:“沒有寫作功底,如何能夠成為一名有影響力的自媒體作者?”
我說:“沒啥捷徑,每天抽半小時讀書,每星期至少練習1篇文章,你先努力個半年打基礎吧。”
幾個月后我再問他做得怎么樣,他說只堅持了一個星期就放棄了。
我問為什么放棄了,他回答: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啊!
連續一星期每天半小時讀書,也許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可如果連續半年甚至一年堅持每天半小時讀書,可能就無法做到了。
原因何在?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件事是你喜歡做的嗎?
2.使你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的源動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一時興起而想學自媒體寫作,那么可能只有三分鐘熱度,并且會找到無數個理由放棄這件事。
除了無法堅持的“做不到”,還有些是懂道理卻安于現狀的“做不到”。
美國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授諾爾·迪奇曾提出關于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的理論
在舒適區里——我們干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
在學習區里——知識和技能都是我們能懂但不太懂的,屬于那種跳一跳就能夠到的高度,充滿了新穎和挑戰;
在恐慌區里——我們干的是根本不理解的事。
按照這個理論,主動尋找舒適區,是人的天性。因為不改變、不努力,真的很舒服。
所以,道理你都懂,有時候并不是做不到,也許是害怕改變吧。
你真的“道理都懂”嗎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職場上說這些話的人潛臺詞其實是:“我知道如何提高情商,也知道如何努力奮斗,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知道該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所以還是算了吧。”
這個邏輯似乎很合理,但其實經不起推敲,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嗎?
打個比方,冰山模型大家都知道,海面上的冰山,看起來晶瑩剔透,和職場上的道理一樣淺顯明白。可那只是冰山整體中很小的一部分,你的認知無法穿透的地帶,還有大量潛藏信息的存在。
我們平時常說的“道理都懂”往往停留在表明因果關系的理解上,很少去探究、去證明、去實踐它,甚至對因果關系的理解都是偏差的。
比如讀書時我們都聽父母給我們講一些大道理,而道理講完總是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你現在還小所以不懂,長大后就明白了。”
在那個年代,你一定會本能地對這樣的話感到反感,尤其是在青春期,覺得大人說的我都懂,只是沒做到而已。
但以我自己無數次挫折的經驗后發現:原來當年我以為自己懂得的大道理,其實并不懂。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徐愛問老師:現在人們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卻常常不能孝敬父母,這不就說明知道和行動是兩回事嗎?
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順父母,是因為還沒有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不行動的原因,是不知道。
所以,人在職場也是一個道理,你不去努力奮斗,就談不上懂得奮斗的意義。你如果真的懂得奮斗的意義,自然而然就會行動,而不是把時間都花在了玩游戲上。
道理之所以難以令人明悟,是因為講道理的人結合了自身的經驗,總結了試錯的心得。
例如我曾看到過這么一個故事:
某天,一個女孩子在考試開始的三個小時前暈倒了,被送進醫院急救。
過了一個小時,女孩子醒了,醫生問她:感覺如何?
她說:我以后再也不熬夜了。
此時,熬夜對身體不好,這個道理她應該真的懂了。
我想,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意思,明白道理然后實踐或者體驗了,才是真的懂了。
如何從懂道理到做到
有人說,職場上從來不缺道理。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天天都在學知識、學道理,有些人說大道理比誰都溜。就算自己真的“不明事理”,遇到問題的時候,別人也會“忍不住”給我們講道理。
可實際上呢?道理是懂了,可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那么,該如何跨越“懂道理到做到”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呢?
1、積極接納
職場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當你犯了錯誤,領導開始對你講道理,首先你的大腦就會自動過濾掉一部分信息,然后某些道理你可能還不認同,再加上后面的遺忘,能留存下來的信息不到10%,更別說行動了。
所以,要想從懂道理到做到,要有積極的心態去接納。多思考哪些道理是可以借用的,哪些道理是可以激發自己行動的,并把它們與自己的經歷結合起來,當自己的經驗被激活之后,才更有可能催化你的行動。
2、小事開始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你打算培養一個新的行動習慣時,可以先降低行動的難度。
一個想要減肥的人就算每天想幾個小時“我要變瘦”,體重計上的數值都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只要他每天運動10分鐘,堅持去完成小的行動,不斷地積累,最后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
如果你總是告訴自己:我從明天就開始行動,那么這個明天永遠不會到來。所以,要做就從現在開始,從小事開始。
3、刻意練習
我有個同事,工作之余是個學霸,各種考證對她來說都不難。照理說她學了這么多,應該晉升得很快才對。
然而好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只是個“學霸級”的基層員工。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她沒有刻意把學到的知識在工作中實踐應用。
所以要想在某個領域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并不是學的越多越好,而是需要你刻意地進行練習。
刻意練習的第一步,是發現或創建專業領域背后的思維模型;
刻意練習的第二步,是對以上的思維模型通過反復的專項訓練,逐步形成我們的行動習慣;
刻意練習的第三步,是及時地反饋與調整,因為反復錯誤的練習也會內化到我們的大腦中,只有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你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4、堅持做到
從懂得到做到后,你還要堅持做到。
90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后,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為什么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李嘉誠還能堅持做到?說到底,是他擁有強大的意志力與自我管理能力。
堅持是一個自律的過程,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你只要知道你自己每天在做什么,有一天你的付出終會給予你回報。
寫在最后
微博上曾有句很有名的話:“道理都懂,可你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過于真實。因為道理改變不了你,你的職場還是要靠自己去走才知道是精彩還是落寞。
你的人生也不是你懂,你明白,就會刀槍不入,而是在種種折磨里慢慢與心中的準則靠近,慢慢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本文當然也是說道理,可能讓你覺得這只是一碗雞湯。
但是請記得,雞湯聽了忘了,那它就是雞湯;聽了去努力行動并且最終做到了,那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