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刻更新知識,成為那13.5%的人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在《創新的傳播》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創新擴散曲線”模型,即:
任何一個新穎的觀點、理論或事物,被市場所接受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被描繪成如下的曲線圖,從左至右擴散。
上圖中,有能力創新的人大概只占總體的2.5%;
能夠馬上接受創新理念并付諸實踐的人,有13.5%;
知曉并理解創新理念的人有34%;
等到創新理念完全成熟了才開始使用的人,也差不多有34%;
根本還不知道的人,只有16%。
這張圖被國內各大科技企業廣泛運用在新品發布會上,用來標榜自己就是那2.5%的創新者。
實際上,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于個人職場發展上。
無論你在哪個行業,想要不被淘汰,那么至少要讓自己的知識技能處于行業中“13.5%”的早期采用者水平。
最差的情況,也要變成那“34%”的早期大眾,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在擴散曲線的右邊。在那里的人是一定會被淘汰的。
比如廣告行業近10年都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互聯網公司和咨詢公司的入侵讓整個行業的利益分配開始重新洗牌。
許多往昔風光無限的傳統廣告公司不斷丟失客戶,大批從業十幾二十年的人紛紛下崗。
核心問題出在哪里呢?
廣告創意的產出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
在過去,廣告創意都由那些傳統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們坐在會議室里拍腦袋來想的。
可現在隨著淘寶,微信,支付寶們的興起,95后年輕消費者的興起,人工智能大數據的興起,整個市場的內容生產模式都發生了變化。
廣告公司不再是唯一的創意內容生產者,更多來自其他領域的厲害角色開始搶他們的飯碗。
伴隨著這一變化,后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凸顯。
大數據分析,媒介效果監測,社交碎片化內容,電商渠道運營...眾多新的挑戰撲面而來,許多廣告公司開始無暇應對。
而那些知識技能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人,自然就被淘汰了。
木桌上的筆記本電腦
如果套用前面的“創新擴散曲線”來看,這個行業的創新者,就是那些發明了新的概念和技術,能解決這個行業痛點的人。
例如,程序化購買技術的發明,就解決了“究竟哪一半廣告費是被浪費掉的”這一世紀性難題;
早期采用者,是洞察到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并開始付諸實踐的人。
例如,那些洞察到網紅經濟的爆發式增長,開始提前布局自媒體聯盟的廣告公司們;
而早期大眾,是那些蠢蠢欲動的觀望者。
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什么,只等一個好的時機就切入進去。
例如,那些順勢而為的、大膽的品牌商們。
至于剩下的晚期大眾和落伍者,不提也罷。
客戶支持人員準備工作
講了這么多,啟示在哪里?
你所在的行業一定也存在這樣的“創新擴散曲線”,去找到它,并想想自己目前處于哪個階段。
不奢求做最前端的創新者,但至少不要成為落伍者。
想要不失業,就讓自己的知識技能始終位于行業前列。
2、擅長審時度勢,治世可存,亂世敢立
三國史書上對曹操有一句著名的評價: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br />
所謂治世,就是國家太平,沒有紛爭,此時需要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因此最容易出類拔萃的,是治理國家的能臣,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職業經理人”。
而亂世,則是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一切既定好的規矩都被打亂,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
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時,有野心敢行動的梟雄更容易脫穎而出。
這個道理放在今天,同樣適用。
大集團在任
當一個行業或者公司,處于健康發展狀態的時候,想要不被淘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治世之能臣”。
30多年前,眾多外資企業紛紛進駐中國。
寶潔,聯合利華,通用電氣......這些來自各個行業的頂尖公司們,帶來了的成熟的產品技術和管理制度,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職業經理人。
那時,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實施不久,一切建設都方興未艾,各個行業都急需善于管理和建設的人才。
因此,職業經理人是風光無限的存在。90年代大多數人月薪還是八九百的時候,這些人已經能拿到幾千甚至上萬的月薪了。
可是,當一個行業的根基開始發生動搖時,“能臣”的價值就沒那么明顯了。
因為既定的規則已經不復存在,一切都要推倒重來。
這時就需要有敏銳的嗅覺,能在一片混亂中摸索出新的機會,在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先下手為強。
“
曹操為什么能被稱為梟雄呢?
因為他敢“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所有人還在爭奪皇權的時候,是他最先洞察到漢朝的根基已經名存實亡。
所以曹操干脆把皇帝迎到自己門下,用皇室的號召力來勒令天下,實則完成自己的統一大業。
這就是根基發生動搖之后,果斷行動的最好例子。
那么放在現在來看,什么叫根基發生動搖呢?就是這個行業把持話語權的角色變了,賺錢的方法變了。
比如快消品行業在過去依靠大量的線下商超渠道來賣貨,所以像家樂福,大潤發這些渠道商是有巨大話語權的。
他們如果不讓你進場鋪貨,你毫無辦法。
單反相機 魔音耳機 蘋果筆記本
可這些年隨著電商和外賣平臺的崛起,人們買東西的習慣發生了巨變。線下零售商被層層剝離,線上電商平臺開始唱主角。
所以很多企業的市場部門,越來越重視電商人才的引進。懂流量,懂創意,懂數據的人,越來越受歡迎。
你如果還只會跑單子或磨嘴皮子去談渠道,那是一定要被淘汰的。
而更大膽的人,干脆自己跳出來搭建新的電商平臺,不斷用新玩法來顛覆過去行業的規則。
這還只是在市場營銷領域發生的變化。放大來看,想要不被淘汰,那就看看你所處的行業到底是“治世”,還是“亂世”,再決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角色。
最厲害的人,當然是既可當能臣,也能做梟雄。
治世可存,亂世敢立,隨著環境變化無縫切換。
3、善用不對稱性,做技能與資源的連接器
我們都知道“信息不對稱”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所有提供中介服務的人,都在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
比如二手車交易,房地產買賣,以及各種金融類服務。他們對交易雙方進行撮合,從中賺取服務費或差價。
在職場上同樣存在各種“不對稱”的情況。
比如技能的不對稱。
做產品研發的人,往往專注于技術和數據,很少會去了解市場競爭,消費者趨勢,社會文化等;
而做市場營銷的人,也很少會知道什么叫開發可行性,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再比如資源的不對稱。
有的人手握銷售渠道,但沒有商品;而有的人擁有商品,卻沒有經銷渠道。這都是彼此資源的不對稱。
任何一個成熟的行業,單獨的個體都很難做到上下游通吃,所以勢必要和其他個體之間合作互補,共同協作。
對此,現代管理學上有個名詞來描述,叫“精細化分工”。
無論是產品開發,生產管理,還是市場銷售,每一個商業環節,都需要極大的精力去進行縱深管理,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實驗室中大型密封燒杯中的綠色植物
這對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
那就是要學會尋找自身價值的“不對稱性”。
用自己擁有的技能或資源,去匹配整個行業中急需它的角色們。
這個角色,能夠和你一起協作產生更大的價值,并且和你共享價值分成。
它沒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個手握巨大資源的人,可以是一個線下的精英社群,也可以是一個線上的網絡組織。
在未來,越是擁有多重能力的人,越不會拘泥于一個公司或崗位,而是能夠把自己匹配到行業價值鏈中的任何位置,通過不斷的實踐案例來逐漸建立自己的名聲。
這才叫個人品牌。
比如,我認識一位擅長做營銷策劃的朋友,他就專門去找那些初創的技術型公司,去幫他們做公關營銷。
通常技術型公司都是不會去做營銷的,但他卻覺得這是個商機,并逐漸幫一些公司在業內打出了名聲。
后來,他的一位長期合作客戶將他招致麾下,他也從一個服務的乙方變成了客戶公司的合伙人。
要把自己當作不同技能和資源的連接器,而不是出賣時間的打工者。
手套、手、電話、橘子、攝影師、照片、景深、光線、波克、科技、iphone、創意、焦點、道路、胡同、商店、散步、情侶、夜晚、城市
想問題的角度不再是“我離開了這個公司,以后該去哪里?”,而是“我掌握的技能和資源,對行業里的什么人更有吸引力?”,這樣是不是就更有啟發性了呢?
不斷的更新知識,修正定位,做連接器,這樣的人才無論何時都不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