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畢業生愛上“慢就業”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4-12-25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一直以來,“畢業即工作”的就業觀念深入人心。而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不再選擇馬上就業,而是打算外出旅游、全職炒股,更有甚者,閑在家里無所事事,淪為“畢剩客”。他們被稱為“慢就業”一族。
“慢就業”壯大成“族”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社會背景和現實困境?又該如何看待這一新現象?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采訪了一些畢業生,傾聽他們的“慢就業”故事。
“行走人生”的背包客
“在別人羨慕我有一份安穩工作的時候,我卻選擇了落荒而逃。”談起當初的辭職出走,小寒用“迷途知返”來形容。
小寒今年25歲,來自一個小山村。2012年7月,名校畢業的他去了廣州一家造船的國企工作。可不到半年時間,他就去意已決。
“我受夠了那里的單調乏味,讓人看不到希望。”小寒懊悔地說,當初好不容易搶到手的工作,入職后才發現并不是自己的“菜”。
離職后,小寒想到了旅行。“坦白說,旅行只是當時的一種逃避,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該做什么。”
小寒拿出部分積蓄,第一年,他行走了兩個省。第二年,他又去了云南、西藏和福建。如今,小寒依舊四處漂泊,沒有工作。他說,一旦走起來,就很難停下。
小寒喜歡文學創作,大學期間就出版過一部小說,當作家一直是他的夢想。旅途中,創作的渴念再次被激發,一本旅行札記《孤單的人總會相逢》由此誕生。沒想到,該書大賣,讓更多的背包客認識了這位90后旅行作家,也讓他一舉成名。
回想往事,小寒對當初的選擇感到慶幸。他說,如果當時沒有選擇辭職,他可能還是一只孤獨的、找不到人生方向的盲鳥,更是與文學絕緣。
“畢業即就業’是一種很盲目的選擇。時代變了,年輕人應該有充分的時間,選好方向再出發,這樣才不會走彎路。”在小寒看來,“慢就業”不失為很好的路徑。
一些社會學者的觀點與小寒不謀而合。他們認為,在過分追求“效率”的工業社會中,“快快快”成為人們掛在嘴邊最多的字眼兒,而“慢狀態”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身心得到解放,回到“慢生活”狀態,“慢就業”的興起,就是受到這種流行理念的推動。
“宅在家里”的炒股者
當小寒在旅途尋夢時,去年從某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侯定邦,卻在心里盤算著如何宅在家里發大財。
每天早上7點鐘準時起床,上午在家瀏覽新聞,下午畫大盤走勢圖,買進賣出。看起來和“上班族”并無二致的小侯,其實并沒有工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的工作就是理財。”今年同樣25歲的小侯說,大學期間,他看了很多金融、商業方面的書籍,也嘗試了一些理財項目。重要的是,他喜歡理財。
采訪時,我們稱他為“炒股者”,他反復糾正,說自己是“理財人”。在他心里,“理財”聽起來更上檔次,也更像回事兒,起碼自己覺得順耳。
小侯一出手便嘗到了甜頭,最初的3個月賺了5000多元,他樂壞了,心想這比有些人上班還“來錢”多。但2014年年底,股市接連跳水,讓他瞬間囊空如洗。小侯一下子傻眼了。
“一個月虧損了一萬多元,心臟都要跳出來了!很多人勸我‘割肉’清倉,但我最終還是挺過來了。”說起理財心得,小侯頭頭是道。一年來,憑著一股子犟勁兒和精明,小侯賺了三萬多元。
剛入行時,小侯的做法并不被理解。“家里父母反對做這行,說老感覺炒股就跟賭博一樣,哪像個工作。”最終,經過極力勸說,再加上后來確實也賺了些錢,父母才由著他去做。
作為“90后”群體中的一員,小侯的故事并非孤例。如今充裕的物質條件和寬容的社會環境,為畢業生的新就業觀提供了生存空間。在他們看來,就業早已不單是坐在辦公室上班這一種形態,打工旅行、山區支教,甚至在家理財等等,同樣都可視為一種靈活的就業方式。
安徽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云飛認為,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引領下,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機遇很多。這種更加多元化的就業選擇,更加新潮的就業觀念,為“慢就業”蔓延成勢提供了社會土壤,也促使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不甘于在老板手下做打工者。
無處安放的“畢剩客”
對于部分畢業生來講,加入“慢就業”是他們的主動選擇。而對于另外一部分人,淪為“畢剩客”卻是被迫與無奈。
24歲的小凡去年專升本畢業于一所院校,直到現在,她還沒能找到理想工作。
“在學校的招聘會上,我投過很多簡歷,但基本都石沉大海。”小凡說,不是自己不努力,但找工作時才發現,學歷不占優勢,工作能力欠缺,學的又是冷門專業,就業形勢太嚴峻了。
“要啥沒啥!幾場招聘會下來,我連和用人單位搭話兒的機會都沒有。”小凡說,還不如回家待著,反正爸媽對自己要求也不高。去年10月,她回了老家,開始半玩半學,準備“三支一扶”等系列招考。但大多無果而終。
在家待時間長了,小凡也煩。“經常會有一些街坊鄰居來串門,一開口就問咋還在家待著,還沒找到工作,真讓人臉紅啊!”后來,她干脆把自己鎖在家里,一整天都不出門,“像只被困在籠子里的鳥兒,想飛飛不出去”。
小凡無奈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待業群體。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再創新高,共達749萬人,比去年增加了22萬人。這無疑加重了畢業生就業壓力,也導致部分畢業生不得不推遲就業時間。
此外,畢業生被動“慢就業”,跟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也有很大關系。某國企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張女士對此深有感觸:“除去一些全能人才,我們的工作對專業有著嚴格限制。比如,我們缺少物流專業的人才,但這樣的畢業生卻很難招到。”
一邊是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一邊是畢業生工作沒著落。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采訪時,道出了這一尷尬:“近年來,大學在確定專業招生規模、增設新專業時,很少經過科學論證。一些專業根本無法保障教育質量,但要將這些專業剔除,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在當前就業壓力大的背景下,畢業生需要端正自身的求職心態,直面社會就業壓力,主動尋找機會。”王云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