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7月,又到了每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沖刺階段。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披露的數據,2012年全國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680萬,比2011年多出近20萬。而在這680萬人中,我們會發現,1990年后出生的占了很大比例,這也意味著“90后”大學生將正式加入社會勞動力群體中。“90后”,曾被輿論貼上“自我”“非主流”乃至“腦殘”等負面的標簽,“90后”一旦走出校園、加入職場,也不得不迎接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殘酷評判。
2012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有哪些新動態?上一年的應屆生就業形勢又有何經驗教訓值得“90后”們借鑒?結合企業招聘的直觀數據和人力資源調研中心的調查報告,同時參考麥可思研究院最新發布《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從大學生關心的角度解讀學子就業情況,并解答大學生在就業時的常見困惑。
近5成企業增設實習崗位 企業“漲薪”仍難買學生的心 實習是大學生邁向職場的跳板,也是企業儲備人才的重要舉措。在2012年,不少企業提供了比往年更多的實習崗位,卻發現供求不均。而付出日益高漲的招聘成本卻不能換回大學生的忠誠,這也是困擾著企業雇主們的心結。
根據前程無憂職位搜索器在6月末反饋的實時招聘數據來看,在2012年5—6月的兩個月時間內,各類企業內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兩類職能“儲備干部/培訓生/實習生”和“在校學生”的崗位需求在27000個以上,略高于往年,這其中“儲備干部/培訓生/實習生”的崗位占了75.7%。而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在2012年第一季度發布的《2012年實習生調研報告》顯示,2012年有48.1%的企業計劃增加實習崗位,增幅多在10%以內。其中,高科技企業的需求增幅最高,23.2%的高科技企業實習崗位增幅在10%以上。與此同時,企業招聘實習生的形勢嚴峻:35.2%的企業需要花1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招到1名合適的實習生。這讓本指望著實習生來填補簡單工作的空缺、緩解業務高峰期工作負擔的企業方倍感壓力。
除了招聘難,管理難更是讓企業雇主們頭痛的問題。對此,不少企業的對策是給大學生“漲薪”。實習生雖非正式員工,但有不少也能拿到日薪(包括津貼)?!?012實習生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2012年,有41.0%的企業的實習生日薪漲幅預計在10%以內,13.0%的企業預計漲幅超過10%,不提供日薪和津貼的企業比例則會進一步下降。(見圖1)
圖1:2012年實習生日薪(包括各種津貼)漲幅預測
數據來源:《2012年實習生調研報告》而人力資源調研中心在今年二季度最新發布的《2012年應屆生調研報告》,也反映了企業招聘大學生的成本年年在增加的現狀。數據顯示,企業招聘應屆大學生的成本已經從2011年的2400元/人漲到了2012年的2600元/人,同比增長8%;并且從近3年的走勢來看,這一數字未來會只增不減。(圖2)
雇主們提高了人力產本,但大學生似乎并不買賬。除了一部分不滿意薪資的,更多的學生“抗議”在實習和試用期間的工作內容重復簡單、崗位名不符實、學習知識技能的機會少,而如果不能滿足以上條件,他們就會選擇在短期內離開?!?012應屆生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有5成以上的2011屆應屆生會在入職后的6個月內離職,而整體平均離職率在20%~30%,比上一年又有小幅增長。
圖2:2010年—2012年企業招聘應屆生人均成本漲幅對比
數據來源:《2012年應屆生調研報告》于是,企業的雇主們多半都有一肚子苦水——付出了成本,卻換來工作效率低下、責任感缺失乃至會不辭而別的實習生,最后連發火都找不到人……其實,針對大學生入職后出現的問題,企業和學生都有責任。特別是企業雇主們,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光靠金錢刺激恐怕還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而是需要和新人就他們的工作訴求多溝通交流、循序漸進地安排工作、設立合理獎懲制度,促發其的責任心和歸屬感。而大學生們則首先要清楚找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進而知道哪些工作是自己能干的,哪些工作又是自己想干的。
“藍皮書”點名18個紅牌專業 三步助你就業起步“由紅轉綠” 大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能干什么樣的工作,一般會以自己就讀的專業作為參考,而很多學生在入校選擇專業時則是基于就業率這一指標,對就業率高的所謂熱門專業自然是趨之若鶩。在《2011年無憂指數年終盤點學子篇》中,我們分析了“專業被熱門”的現象會讓學生們對就業形勢做出誤判,這已經給學生們潑了一盆冷水了。那如果再告訴你,你的專業已經被亮了紅牌,你又該怎么辦呢?
2012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列出了“201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紅綠牌’專業”。一些“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被列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俗稱“紅牌專業”,包括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9個本科專業以及臨床醫學、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9個高職高專的專業。藍皮書指出,這些專業與2011年的紅牌專業基本相同,表明就業形勢不好的專業具有持續性。
如果你“不幸”將從以上18個專業畢業、或者正在就讀這18個專業,難道只能坐等“畢業即失業”嗎?入學時、畢業前和畢業后是大學生對于就業最敏感的三個時期,走好這三步對于找工作異常重要。以下,前程無憂結合大學生就業現狀作了一些分析,助學子們在就業的道路上“由紅轉綠”、平穩起步。
1.入學時:好專業不是就業捷徑,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更重要 最近,有網友在前程無憂論壇(bbs.51job.com)上求助如何填報大學志愿的事兒,希望網友們能給其剛高考完的表妹推薦一個有利于個人發展的專業。這么多年來,許多的學生和家長為高考志愿所困擾,但希望依托入大學時選一個好專業來為將來的就業鋪平道路,恐怕多半會事與愿違。因為專業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個人,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此前提下,就業率等數據只能作為輔助參考。就如論壇網友“孫磊”所言,“大學專業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很多人畢業后干的是和專業無關的工作,專業和行業并沒有延續性”,而且“就行業而言,我們也很難判斷四年后什么行業最好、最吃香,僅憑目前的狀況去判斷也不科學”。因此,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來說,不要著急去想就業的事兒,要先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然后在大學里鍛煉自己溝通、交際的能力,訓練自己看待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等到畢業時學著自己規劃未來,這要比參考就業率數據或者由家長包辦強得多。
2.畢業前:知己知彼,對各項就業指標做定期的動態評估 大學生在剛入學時不用著急就業的事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有必要對于自己的知識技能儲備、職業興趣、價值觀和專業的就業前景等各項指標做定期的動態評估了。這其中,知識技能儲備,包括你的認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你可以看看幾年來你積累了哪些優勢能力。職業興趣是選擇工作的原動力,你的興趣點有沒有改變呢?價值觀,通俗地說就是你想從工作中獲得什么。以上這三項是主觀因素,而就業前景是客觀因素。藍皮書在列出前文所述的18個紅牌專業后加了一句補充,“部分紅牌專業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紅牌專業是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產業的要求造成的”。由此,你也應該在畢業前對照著分析下自己的專業是否有就業危機,又是因為哪一類情況而產生危機的。你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比如通過老師和學長了解下本校本專業的往屆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一般會在哪些崗位立足,或者通過實習等方式親身感受下專業所學和崗位工作的差距,進而評估這些崗位是否適合自己,自己畢業后是否要立馬就業。總之,找工作要提前準備,并且要正視你在大學這幾年來主客觀因素的變化,不要自欺欺人,這樣你在畢業時才不至于臨時抱佛腳。
3.畢業后:繼續深造要講求回報率,必要時要能取舍 在論壇(bbs.51job.com)上,經常有大學生網友提出類似“畢業后是否應該考研”的問題。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發布的《2012年應屆生調研報告》中也有數據顯示,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的應屆生比例達到了22.6%,并且近年來一直維持在這個不低的水平上。畢業后考研也罷、留學也罷,繼續深造不應是你跟風后的決定,不應是你逃避就業壓力的辦法,而應是增加你就業機會的籌碼。你為了就業要付出了金錢、時間和精力,就得講求投資回報率,特別是對于一些不得不繼續深造的專業的畢業生。以紅牌專業中反復出現的法律類專業為例,如今學法律的大學生想要在本科畢業后(更不要說高職高專了)就找一份司法機關或者律所的工作近乎癡心妄想——你至少先要通過難度不小的司法考試,但通過了也只代表你有執業資質,最多只能讓你有個實習的機會;然后你會發現公務員考試也得試試,因為有了公務員的身份后就業面會更廣;再者,研究生考試似乎也很有必要,并且得瞄準那些大城市里的名校……如此可知,法律專業的本科或高職高專畢業生自然是“達不到產業要求的”!至于供求關系,中國不是不缺法律人才,而是很缺,特別是一些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但請問,有多少學生愿意去那里呢?
就讀紅牌專業不代表世界末日降臨,就讀綠牌專業也不代表前方會一路平坦。前程無憂再次提醒大學生們,專業只是你就業的客觀條件之一,找工作更多的是靠主觀努力,而大學畢業后找到了工作遠不是終點。人生的前路有很多的可能性,在有了良好的起步以后需要你加大馬力繼續前進。
職業規劃專家支招“低就業群體”“逆襲”之路 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發布的《2012應屆生調研報告》顯示,近六成的應屆畢業生對雇主的滿意度為“一般”,而“非常滿意”的不足5%。你很難說大學生挑剔,因為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本就不易,萬一挑來挑去都是自己不滿意的,就更郁悶了。而麥可思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給這些郁悶的學生套上了一個“低就業群體”的概念: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并且在本地區月收入處于最低的25%的畢業生,包括自愿低就業和非自愿低就業兩種類型。數據顯示,在2011屆就業的近500萬大學生中,有約70萬處于低就業狀態,其中有18萬左右屬于非自愿低就業。低就業群體的顯著特征是來自“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無業以及退休人員家庭”出身、“女性”為主,他們對大學母校的滿意度低,就業滿意度低。
你是“低就業群體”中的一員嗎?你是否想改變自己的職業現狀?如果是,請停止對社會、母校、家人、自己的種種抱怨,眼光向前看!為此,前程無憂特別邀請國內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機構——新精英生涯的高級職業規劃師左明華老師,為落入“低就業群體”、不滿工作現狀的職場新人們規劃一條“逆襲”之路。
1.接納現狀 非自愿的低就業,帶給新入職的大學生的不僅是較低的收入,還有失落(錢賺得少)、自卑(能力不足)和后悔(專業沒選好)等情緒。這些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狀態,也會阻礙我們在可控的范圍內,做一些積極的行動。新人們要認識到,當有些既成事實已經很難改變時,需要做的是客觀面對現狀。首先,在職業生涯初期,最重要的是培養職場適應能力,薪資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次,大學里學的是知識,職場中學的是技能。在技能的部分,大家都是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而專業知識,平均花3-6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補起來。最后,你之前在選擇專業時可能會局限于視野和經驗,但要相信你已經做了當時最好的選擇。
接納并不意味著不去改變,而是調整好情緒,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關注那些可以控制的事情。
2.適應職場環境,提升能力 要清晰地認識到職場與學校的不同。職場中,企業只會為能力買單,所以如何更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關鍵。對于初入職場的人而言,要了解公司對這個職位的需求,并尋找一切機會提升能力。別人不想做、不屑做的工作,可能就是你成長的契機。臺灣亞都麗致集團的創始人嚴長壽曾經總結過“垃圾桶哲學”,他說:“我開始領悟了一種新的學習態度──將自己比為‘垃圾桶’。所有同事不愿意做、不想做的事,都可以交給我來做。希望從中整理出一些學習的機會。”
在職業生涯初期需要的能力中,很重要的是職業素質,如認真、投入、敬業、熱忱等,以及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軟技能,這些是會讓你在職場中受用一生的能力。
3.關注職業中的“分紅”,擴大視野和人脈 一份職業,除了給你工資之外,還有各種隱形的“分紅”。關注并利用這些“分紅”,是職業提升的關鍵。比如,有些工作雖然工資低但有大量的空閑時間,你可以利用這些時間提升能力。還有些工作雖然工資低,但可以讓你接觸各行各業的人,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結交人脈,擴大對更多職業的了解。這些都是為你未來的職業發展積蓄能量。沒有看到這些“分紅”的人,會在抱怨中錯失更多的機會。
4.利用可遷移能力,實現職業轉換 如果你現在的職業真的非你所愛,同時又有另外的更好的機會,你可以利用你在現有職業中積累的通用能力,如溝通、協調、親和力等進行職業轉換。當然,在初期可能你需要從一個較低的事務性的職位做起。比如,我們有個學員以前是做教師的,后來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做行政方面的工作,然后再慢慢在公司內轉崗到他喜歡的文案和創意工作。我建議的跳槽方式是“轉行不轉職,轉職不轉行”。
最后送給初入職場但過得并不如意的新人們四句話:在不完美中接近完美,在不確定中探索確定,在不可控中關注可控,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
在本篇的最后,借用《南方周末》在6月初刊載《不能設想沒有夢的人生——致2012屆大學畢業生》一文中的片段,與所有大學生共勉:“大多數畢業生都將進入一家企業或“單位”。你往往要最早到,最晚走,雖然只是小兵,但看上去卻忙得像剛創業的老板。無論如何,只要有夢想的指引,你會將每件跟工作相關的手邊小事做到盡可能好,這不僅是一種工作倫理,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其實,所有職業都只是深度切入社會與人生的一條通道。在任何一條通道里,我們都將與這個時代,與人性冷暖正面遭遇。你最需要做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我們未必都能像蓋茨、喬布斯、尤納斯那樣改變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讓每一天充滿意義。”